传承家风延续优良"文明基因"
家风跟社会价值体系本是一脉相承。其中也包含等级观念、待人接物、教育方式等等。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家风的延续也是家教方式的延续。“将门无犬子,官家无白丁”恰也验证了家风的重要作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古以来,家风是社会秩序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的传承过程,同样也是延续文明基因的过程。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的近40年里,家风却在社会的生活中很少被提及。家风的概念逐渐淡化了。很多人经历着社会体系的飞速变化。坚持一贯家风是对是错,都无从说起了。比如,70、80后,人已步入中年和即将步入中年,这些人群经历过生活条件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不少人的价值观有了重大转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逐步被金钱至上、贪图享乐所腐蚀。虽然内心深处没有忘记那些传统,但是行为上往往又被世俗牵着鼻子。攀比心重了,得失心多了,维护社会价值体系的责任感却少了。
70、80后这些人群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理所当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传承者。他们既接受了较为传统的价值的熏陶,耳濡目染了传统家风的教育,又受到了外界思想的冲击,传统中兼带开拓性,自身臣服于传统家风家教,又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新的社会价值观,以利于孩子能够紧跟时代的变化。既看不得孩子吃太多苦,又要防止孩子落后。再加上社会教育体系的变革, 70、80后对于子女的教育变得茫然,充满矛盾。
现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几乎是一边倒地形成了一孩子为中心的结构。家庭中的孩子常常唯我独尊,没有竞争者。大人们看似忙得不亦乐乎,过多的关注孩子课程成绩的好坏,以及所谓的文化素质的高低。花太多时间给孩子补习这、补习那,报各种兴趣班,过多看重“一技之长”、“技多不压身”,却淡化了为人的立足基础。到头来,很多的孩子到了10多岁,一些洗衣、烧饭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根本不懂得体谅大人的难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终成空话。有人认为这是计划生育,只生一胎的后遗症。笔者认为,这虽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大人们没有坚持家风的传承,没有将尊卑、孝顺、诚实、互谅等家风元素灌输给孩子。在这一点上大人是做得确实不够的。这些未成年人,正处于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刻,急需加强思想素质的提升。家风的传承不能单寄托于孩子身上。大人首先要重拾家风,重温家风,甚至需要“恶补”家风,进而以身作则传承家风。
家风也是可以进步,可以升级的,可以将不利于文明进步,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剔除的,权当是将“基因”做了改良,作了“精益求精”的筛选。我们曾一度感觉世风日下,也正是传统家风有所脱节,形成了一段空窗期,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遗传”出现了差错。好“基因”没有全部遗传,却遗传了别的外来的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基因”。“趋利、失信、冷漠”等等,不仅弥漫了社会,也渗入到了家庭氛围。鉴于此,党和国家极力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因”环境,如同点上了“冬天里的一把火”,清理社会大环境中的“鱼龙混杂”,同时,给人以新的希望,给人以重新来过的机会。家风的传承也当趁此一把火,火遍社会的各个角落,给社会注入暖暖的能量。保护社会安定,保护家庭进步。
从优秀传统中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传承家风的导向,既切合时代需求,也贴合个人、家庭需求。将这种中华民族的正统基因传承下去,延续五千年不落的文明,势必人强、家强、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