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意见》专家解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1.07.2015  12:01

  最近,山东省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山东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注重突出山东特色,融入山东元素,形成独有文化品牌,特别是深入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打造“图书馆+书院”模式、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等独特文化品牌纳入文件内容,不但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更贴近百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根基,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服务内容,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但有现代管理理念、新媒体技术,同时也具有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性,因而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一直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山东公共文化阵地在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省推动实施“图书馆+书院”模式、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等系列文化品牌,纳入山东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服务群众的惠民之举,也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创新之举。

  一、从建设设计和原则上,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可操作性

  坚持统筹规划、分级实施,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厉行节约、统筹推进,不搞重复建设,坚决杜绝浪费。坚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结合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齐鲁文化的优势,深入挖掘县域文化和书院的独特价值,打造历史文化展示品牌。开拓思路、创新服务,在提供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强化以文化人的功能。坚持循序渐进、典型带动,通过典型引导、先易后难,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施,带动全省面上工作开展。

  二、在建设过程中,突出标准化社会化特点,把惠民务实和以文化人作为中心

  一是形成良好的机制。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规划,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考核体系。从框架上采取现代管理运行模式,成立了尼山书院理事会,保障尼山书院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发展。在“图书馆+书院”建设模式上,形成了政府主导、图书馆承办、社会参与的机制,共建共享、合作推进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2015年底),在全省150多个公共图书馆建成“尼山书院”,在部分图书馆分馆、企业图书馆、民办图书馆中建设“尼山书院”。到“十三五”末(2020年),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建立健全、运行规范,突出山东孔子故乡独有的特色与优势,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品牌。同时,全省各县(市、区)2015年底完成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建成体现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体验性强的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场所。鼓励具备条件的乡村两级,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历史文化展示。(此内容建议征求非遗处意见,有个大体规划)

  二是标准化建设。将尼山书院模式全面推广到各地,关键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根据“六个一,五大板块”的建设意见,积极推动尼山书院软件及各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先后制定了《“尼山书院”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尼山书院讲读专家库》、《尼山书院推荐书目》等。同时,对尼山书院、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的建设和业务活动内容,尤其是授课教材、授课内容等进行了规范。

  三是公益化服务。全省尼山书院坚持公益性服务的原则,整合资源,精心设计,广泛组织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国学讲堂、道德实践、礼乐教化、经典诵读、艺术体验等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支持各地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内容趣味性和互动性。借助雅集、笔会、讲读会等载体,通过诵读、音乐、动漫、书画等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代表人物、故事真正“活”起来。

  四是社会化整合。建设尼山书院,既要依靠整合已经成熟的品牌资源和活动,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更多的团体、组织和个人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尼山书院、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建设政策措施。加强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内部资源整合,与教育、学术研究机构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加强与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朗诵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合作,丰富活动内容。加强与媒体合作,共同策划,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强与企业合作,丰富推广方式,增强发展活力。

  五是数字化普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大融合,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依托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开通尼山书院网站、微信,启动尼山书院手机客户端应用,制作尼山书院数据库等,建设数字尼山书院,通过移动客户端、电脑、触摸屏等把尼山书院送到千家万户,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送到更多的基层百姓身边,不断扩大尼山书院服务范围,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省尼山书院理事会秘书长、省图书馆副馆长 李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