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课堂常态化,让传统文化融进孩子心灵

29.05.2015  12:33

  5月20日,潍坊高密市崇实小学开展了“高密茂腔进崇实校园”活动,国家二级演奏员、高密市艺术剧院副院长槐长剑,茂腔名家鞠述云等5位茂腔演员来到学校,指导孩子们学习茂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乡戏曲的魅力。这是山东省开展“非遗进校园”“国学进课堂”等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心灵的一个缩影。

   传统文化进课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近日,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教学楼中传来了学生们激情朗诵《少年中国说》的声音,“我们不仅在课余时间开展国学教育,在平时课堂上也会安排传统文化教程。”该校校长黄飞介绍,不止舜耕中学,在薛城区各中小学,都开启了传统文化课程。

  2013年,山东省提出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随之“国学进课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开始推广,并逐渐常态化。

  漫步高密崇实小学校园,办公长廊上琳琅满目的学生茂腔脸谱作品,活动版面上丰富多彩的茂腔手抄报,茂腔教室里“小茂腔迷”们专注的排练,都令人无比惊叹。崇实小学3年级学生张梦芸学习茂腔一年多,不只在学校,回到家也要时不时地给爸爸妈妈“演一段”,“一板一眼的挺有样子,每天做完作业都要练一阵子,才睡觉。”母亲怕她辛苦,劝她放弃,她却执拗地坚持下来,“才10岁大的孩子,不知道她哪儿来的那股子韧劲儿。”每有客人来到张梦芸家,她总要“显摆”一下,总能把客人逗乐。

  而在德州临邑县,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场场“传统文化伴我成长”故事会比赛在各中小学开展起来;在济南,经纬小学组织学生来到山东省博物馆,走进孔子学堂,参加国学体验课,感受传统“孝”文化;在青岛,永安路小学开启“寻根之旅”,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创意族谱。

  不为育名角,只为聚观众

  在济南市经纬小学,不少学生不只在课堂上练习书法,还常让父母带着他们到济南市图书馆听书法讲座,“孩子平时特好动,但只要一练毛笔字,就会安静下来。”看着正在认真“画”着歪七扭八字体的孩子,家住济南北园大街的马金平一笑,“权当兴趣爱好,也许以后写毛笔字能让他静心。”

  “相较于语数外,书法课、剪纸课更像是一种调味品,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高唐县鱼邱湖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刘萌萌表示,对于书法、剪纸等课程,学校不会给他们设立特定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不会要求他们一天写多少毛笔字。”

  “通过茂腔进校园活动,孩子们亲近了本土传统文化,学校也借此生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崇实小学副校长王永云说,“不过,我们没有给孩子太多的要求,毕竟我们不是专业学校,我们不是在培养名角,而是在培养未来的观众。”

  采访中,崇实小学不少学生家长表示,曾被孩子要求带着他们去看茂腔演出,“培养传承人有我们,学校却为茂腔培养了一批‘鼓掌人’。”在槐长剑看来,茂腔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传承人,但更离不开观众,“没有了‘知音’,再美的茂腔都唱不出味道。”

  科学规划很重要

  “传统教育进校园最忌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规划的推广比不推广更可怕。”早在2009年开始,临沂市就启动柳琴戏进校园活动,6年的推广,让原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岳伟攒够了经验,“在校园做传统文化推广,最重要的一点:规划先行。”

  2014年11月13日,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省诗文教育学会、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共同策划、精心打造的适合小学生使用的诵读精品《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正式亮相,为小学生构建了一个分学段、有序列、全方位、多功能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框架体系。

  “让孩子读经典、学圣贤,首先要做好计划,到底哪些算得上经典,圣贤的哪些品质适合现时代学习,学校要先理出个头绪。”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立国说道:“那些为了政绩或者为了宣传噱头,而随手拿出一本古书,让千位学生一起诵读的例子不少,那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是在糟蹋传统文化。”

  日前,山东省政府法制办公布关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等设置非遗课程,或者建立教学、研究基地,开展非遗传承传播和科学研究工作。

  “条例的出台为非遗进校园活动提供一种法律支撑,这也是非遗进校园常态化的保障。”岳伟认为,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在孩子心间,需要一遍遍地浇水、施肥,种子才能发芽、开花,“浇水、施肥需要技巧,而规划就是这种技巧。”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