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抢救性录制9位说书老艺人影像

09.03.2015  16:27

(记者孙成民 张天银 通讯员李雅芹)阳信县说了一辈子书的9位老艺人现在终于松了口气:他们的影像资料已录制完备。周和平说,把阳信县鼓书院说书老艺人的代表作录制下来、整理出来,费用并不高,五六万元钱就够了,关键是费事。

  农村大众报阳信讯 (记者孙成民 张天银 通讯员李雅芹)阳信县说了一辈子书的9位老艺人现在终于松了口气:他们的影像资料已录制完备。以后,无论自己有多老,能否再说书,后代子孙也能看到、听到自己的说唱表演了。这些说书老人都是从小学艺,靠师傅口传身教多年,才学成名动一方的艺人。因为学艺苦学艺难,师傅一般只收一两个徒弟。这些年来,老艺人担心自己去世后,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唱腔和表演,后人再也听不见、看不到了。
  为9位说书老艺人录制影像资料的是阳信县文化馆。阳信县文化馆馆长周和平说,促使他下决心为说书老艺人录制影像资料的,是一位老艺人的去世。2013年8月,该县商店镇万家村说唱木板大鼓的75岁老艺人万风亭去镇上买农药时,出了车祸,不幸去世。万风亭从小学艺,多才多艺,在鲁北、胶东一带很有名气。
  万风亭老人的去世,让周和平想到了阳信县鼓书院。阳信县说书艺人多,并且一些老艺人在周边地区很有名气,2009年阳信县把全县说唱西河大鼓、渤海大鼓、毛竹板书、木板大鼓、鲁北大鼓的代表性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阳信县鼓书院。成立时,共有25人,几年过去后,还剩下20人,其中包括因年龄大、身体不好不能再说书的5人。这些人平均年龄都快70岁了,他们的说书艺术还能在世间保留多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太可惜了。
  让每位老艺人选一部代表性的书录制下来。老人选的书都很长,加上他们年龄大说上一段便需要休息,一部书要七八天才能录完。到目前,阳信县文化馆录制了9位老艺人说的书,种类包括西河大鼓、渤海大鼓、毛竹板书。每位老艺人整理后的说书影像资料都超过10个小时,共计100多个小时。周和平说,他们今年尽快再把木板大鼓录制下来。
  现在,阳信县文化馆正在组织人力,把录制下来的老艺人说的书整理成文字,其中的唱段用曲谱记录下来。周和平说,他的想法是,把这些老艺人说书的影像资料配上字幕,最后制做成DVD光盘,这样对传统鼓书、竹板书了解相对少些的年轻人也能听懂、看懂。

 

◎快评 传统文化需用心呵护传承


  周和平说,把阳信县鼓书院说书老艺人的代表作录制下来、整理出来,费用并不高,五六万元钱就够了,关键是费事。老人说书的唱词,要由工作人员逐句整理成文字,再编辑到影像中形成字幕,最后才能制成DVD。书中的唱腔,也要由专业人员整理成曲谱,才能长久保存下来,后人照着文字、曲谱就能说唱。周和平说,他们要做完这些事儿,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且做这些事儿,都是由县文化馆的人员抽时间加班完成的。
  周和平说,这些说书老艺人全是从小跟着师傅学艺,每段书、每句唱腔、每个动作表情,都是一代代艺人在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并且在传承中不断得到改造、完善。因为以前主要靠师徒间口传、身教,每一个种类的传承人都很少,加上现在年轻人愿意学的不多,很容易失传。
  其实,各地都有类似的需要细心才能保护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需要不怕费事的人积极行动起来,把它们整理出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孙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