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

05.09.2014  10:03

  低碳农业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2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形态,实质是通过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利用,低碳甚至是无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从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的一种农业经济发展形态。低碳农业是一种先进的“三低”农业形态,因崇尚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并产生最少的农业污染而日受各级政府重视,并在各地得到积极探索和实践,来势很是喜人。我国农业碳资源极为丰富,且极具开发潜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种养、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低碳改进的巨大空间,无论是“碳减排”还是“碳固留”方面,都蕴藏着门类众多的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一片广阔和光明。因此,各级政府应立足本地农情,通过政策推动、制度保障、技术创新等多重手段聚集各方力量和各类要素资源,充分挖掘开发本地农业碳资源,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在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大潮中抢占先机,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文明水平。

  一、低碳农业发展已上日程

  目前,建立在依靠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规模庞大的高碳经济正排放出过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导致气候逐渐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致使自然灾害和各种变异不断加剧,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健康安全,农业生产受到的危害尤为严重。例如,早在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约27万公顷水稻受高温危害,占水稻总面积的近50%,空粒率平均约40%,严重的达90%,损失惨重。[1]中国农科院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有关研究指出,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吨下降14%—23%。另外,气候变暖还会使病虫存活范围更广,活跃时间更长,加剧病虫害扩散;气候变化会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这就意味着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边际负效应越来越大,长期持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从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近年来,虑于国际压力和国家的能源安全及人民福祉,党中央已将低碳经济上升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措施之一,并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从2007年开始,切实施行节能减排政策,并将考核指标列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一时间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热议和追捧。当然,发展低碳经济,工业肯定最受重视,但农业同样大有可为。农业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每年排放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超过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我国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而其中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约17%。可见,我国农业碳资源非常丰富,农业碳减排蕴藏着众多的产业契机。近年来,各级政府也都在积极探索以低碳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产业、产品和技术,以寻求未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引擎,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如:各地兴起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产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明的各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柴、节油技术;实施的各类改圈、改厕、改灶、改水工程等。

  二、低碳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巨大,据《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我国的碳汇总量约为8.95亿吨,其中农业占比将近20%。并且我国农业碳排放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粗放式排放,资料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极低,约有50%以上的氮没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农田外;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直接污染大气;大量堆沤未利用的畜禽粪便直接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高碳生产现象较为严重。可见,正是因为目前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巨大和排放的粗放式使得我国农业碳资源总量十分丰富,减排空间巨大,且减排相比发达国家来讲要容易得多,如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便可变劣势为优势资源,造就一个规模巨大的低碳产业和交易市场。这就使得低碳产业在农业生产生活上将大有作为,农业生产的种养、加工、运输等各环节及农民生活的用能、用水方面等都存在低碳改进的巨大空间,蕴藏着门类众多的新兴低碳产业。具体来看,至少存在以下6大产业领域的发展机会:

  1、固碳产业领域

  目前,农业投入品中的化肥、农药、种子等的固碳能力都普遍比较弱(如化肥的50%被直接流失),导致大量投入品浪费并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研发应用新型高固碳的农业投入品,并将其市场化,可造就一个规模巨大、国内外市场无限的新兴产业。如: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金正大集团研发并推广的上百种缓控释肥产品,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改变了化肥因溶解过快、养分流失而难以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不同需求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肥料的固碳能力和利用率,减少了碳的排放;科学家Ku等将整个玉米相关的PEPC基因用农杆菌方法转入水稻,该植株PEPC活性比对照高110倍,甚至比玉米高2—3倍,大大提高了对CO2吸收率,增产35%,只是还未真正应用到生产。

  2、节碳产业领域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的粗放生产方式仍然较为普遍,因此农业生产的低碳改进空间巨大,低碳改进所需的产品、技术服务和转让、教育培训等可衍生出众多的与低碳相关的新兴产业。如: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开发应用生物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利用杀虫灯等措施可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减少排CO2排放量。这其中的生物农药和杀虫灯就可形成两个产业,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也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产业等。

  3、碳再利用产业领域

  农业生产后的稻壳、秸秆、粪尿、废弃菌等,如果任凭丢弃,就是废物,且还将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如果加以开发利用就是质地优良的碳资源,这些碳资源经过开发加工后可作为一种新产品重新投入使用,形成碳资源的循环利用,并能形成一个碳循环利用产业链。目前正在广泛推广应用的有各地兴起的猪沼菜(粮、果)、稻田养鸭(蟹)、桑基鱼塘、秸秆—食用菌—废菌棒—草皮花卉底土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但稻壳、秸秆、粪尿、废弃菌等废弃物的气化、油化、电热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建材化、医药化等综合利用方面的产业才刚刚起步或远未开始,研究开发的空间无限,可研发出一系列的新兴产品,催生出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

  4、低碳消费产业领域

  一是低碳农产品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国家扩内需的持续深入,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低碳型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建立更多的大型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如果能将这些低碳农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生产出各种特色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的话,将会产生一大批低碳农产品工业企业,同时还将催生出与低碳农产品配套的运输、仓储、保鲜及专卖店或专卖超市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将形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多个产业集聚的产业群。二是低碳观光休闲旅游和生活体验领域。农村是一个天然的观光休闲旅游和生活体验圣地,随着城市生活的日益拥挤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到农村去观光休闲或进行生活体验将会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一些低碳果园、低碳菜园、低碳垂钓园、低碳休闲农庄、低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低碳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低碳乡镇企业等将会深受市民观光休闲和生活体验的青睐。

  5、碳替代产业领域

  碳替代产业主要是通过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剩余碳资源进行清洁能源开发以替代化石能源,如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实践表明,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每年所供应的热水相当于150公斤煤或720度电产生的热量,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约350立方米,还能提供有机肥料约20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农业生产依然大量依靠化石能源,碳替代产业空间非常广阔,现在应该重点进行秸秆低碳化利用的电化、气化成套技术与设备研发,适合农村的小型风力、水力、地热、太阳能利用的成套技术与设备研发以及生物质能源、肥料、农药等的研发,使今后广大农村做饭照明用沼气、洗浴用太阳能、种植用生物质肥料,还可大量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的温室大棚、养殖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和调节畜禽舍温度,降低能耗,提高产量。此外,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副省长、省工商联主席郝远在两会上提出的《实施太阳能“南墙计划”的提案》也值得关注和研究。其核心理念是利用建筑朝阳的南立面,包括南立面上的集热墙、空气集热器及附加阳光间,尽可能将收集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转换为热能,进而传递到室内以实现供热取暖的目的。

  6、碳汇产业领域

  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远远大于呼吸作用排出CO2的量,因此农业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碳汇产业。如能结合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的成果,通过增加森林、恢复农村湿地等途径和措施来增加碳汇,并实现与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将可培育出一个包括碳汇生产、评估、交易等的新兴产业。粮农组织经济学家莱斯利·利珀称,通过碳交易措施,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的规模可能会每年增加300亿美元,而目前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的主要国家,全球最大的CDM市场减排量的最大供给者,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依靠政府力量,抢抓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低碳合作,将我国培育成全球最大的碳汇交易市场,培植一批碳汇生产、评估、贸易公司,以期在全球碳汇产业中占得制高点。

  三、发展低碳农业应积极作为

  发展低碳农业,是一个新的探索,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应本着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战略高度将低碳农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紧贴“三农”实际,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促使农村有限的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流向低碳农业,推动低碳农业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政策、财政、金融等手段的导向推动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引导 ,包括相关法律规划的制定、扶持政策的明确、重点措施的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等。要通过政策优惠、行政审批、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税费减免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企业家、民间投资者和社会有识之士投入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来。如: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低碳农业项目,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出台环保科研项目、沼气工程、生物链工程、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的奖励补贴办法;对增施有机肥、资源节约、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集中处理等实施低碳补偿政策;鼓励农民群众建立与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经济合作社;对与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为低碳农业领域的园区、企业、农户设计专项贷款和保险计划,提供低碳农业贷款和保险补贴基金。

  2、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规范作用

  要通过政府、行业指导,建立起完善配套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对政策、财政、税费、金融等方面的优惠和补贴规定形成统一系统的制度或实施办法,并根据发展的具体需要及时进行完善。二是建立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健全流转市场,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循环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等。三是明确资源和环境的公共产权,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损害成本的资源、能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开征碳税,完善排污许可证和收费制度,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和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保障和激励机制,以改变农业生产者的不良偏好,有效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3、发展碳汇,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平台作用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减排措施,目前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国际市场上已开展了几种碳交易活动,碳交易市场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作为碳排放量交易极大的卖方市场之一,却面临着碳汇项目开发不足、卖价远低于国际价格的尴尬,这固然有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等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碳交易市场平台,没有建立碳汇交易机制,无法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公平合理定价。因此,各级政府首先应该高度重视研究探索搭建碳交易平台,建立碳交易市场和碳汇交易机制,使碳排放配额可以在该交易平台上公开出售 ,促进碳汇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学会善于把森林碳汇、沼气项目、农村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项目等包装成CDM项目,推荐到碳交易市场进行碳汇交易,以吸收国际资金和技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订单的形式,搭建农业碳汇项目交易主体———农户、公司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桥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碳汇项目订单后,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对碳交易获取的直接利益进行一次或二次分配,确保农民的收益,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4、鼓励研发,充分发挥低碳技术的强力驱动作用

  一是推进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投入品技术创新。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改进传统工艺,优化农业生产工艺路线,耦合农业产业链,开发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深入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碳储存和碳循环利用,通过农业投入品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可利用率和固碳能力。二是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减量增效;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合理用药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减量控害;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实现节能节水;大力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实现节本节能;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即“一料(秸秆)变四料(肥料、原料、饲料、燃料)”技术,发挥能源效益;大力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推行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等为重点的“减量化”生产,叫停“高碳农业”。

  作者系中共湖南湘潭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