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保护流域湿地 共建长江生态文明 西昌宣言

03.11.2014  11:33

    我们,来自国家林业局、长江流域十二省、市、自治区湿地管理部门、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国内外相关组织的专家和代表,于2014年10月30-31日相聚在美丽的四川西昌邛海湿地,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为纽带,就携手保护长江流域湿地,恢复长江湿地生态功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建设长江生态文明,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达成共识,共同发表《携手保护流域湿地 共建长江生态文明——西昌宣言》。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

    长江是一个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十分重要的流域,她既是一条生态带,一条经济带,也是一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她还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人口最集中、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密的流域之一。

    从长江三角洲、南京及安徽沿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到世界屋脊,长江不仅是4亿多人口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母亲河,而且是白鹤、麋鹿、江豚、大熊猫、雪豹等濒危珍稀生物不可或缺的永久家园。

    保护长江湿地,恢复长江流域的湿地功能,全面统筹流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资源,开展流域综合管理,是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长江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使命。

——我们欣慰的看到: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八年前起步于上海,立足流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河口溯源,从大海到高山,从平原到高原,覆盖了十二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处湿地,保护了中国近一半以上的珍稀物种。八载同行,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基于流域湿地协同保护的工作平台,管理经验的交流平台,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的展示平台,社会公众的参与平台和国际合作的示范平台。长江流域湿地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成为美丽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正在成为沿江各省市实现主流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优先工作;政府间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众等社会资源正在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充分结合,涌现出一批将湿地生态建设与各地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高度统一的典型示范。

——同时我们更强烈的意识到:

    长江流域整体上仍然处于“区域发展不均衡,生态系统不完整,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不利局面。“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资源利用过度”的趋势仍未根本遏制。长江流域支撑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的能力还在减弱,流域内湿地的承载力和生态红线仍然面临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依托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平台,率先做出示范,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方法、技术、实践融入到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此我们共同倡议:

    一、保护与恢复并举,共同构筑长江生态屏障。

    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划定并坚守长江流域生态红线;对关键的、敏感的生态区域实施保护与自然恢复工程,提高长江流域湿地的自然恢复能力;科学修复退化湿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积极探索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先在长江流域构建稳定的生态屏障。

    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创新示范科学的管理机制。

    密切结合国家依法治国的方针,持续推动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快推动流域内地方立法及普法工作;健全湿地管理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将生态建设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任务目标;严格控制并杜绝侵占破坏、非法流转流域内的湿地资源;创新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湿地资源。

    三、加强流域内交流合作,促进生态建设成果共享。

    加强流域内网络成员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流域协同保护意识,解决一些具有流域共性的关键问题,整合一批具有流域影响的生态项目,总结一批具有长江特色的管理经验,推出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保护管理模式的湿地类型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进一步推动长江流域的湿地保护国际化、社会化和主流化。遵循长江流域湿地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公众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推动社会参与的机制、模式和示范项目建设,形成共建长江生态建设的合力,促进生态建设成果与流域共享,与社会共享,与世界共享。

    长江,是我们永远的美丽家园,她维系着流域内亿万生灵的安澜,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让我们携手,保护长江流域湿地,共建长江生态文明,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好的生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