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保障房审计实效

08.06.2015  19:28

今年以来,省审计厅组织对全省16市(不含淄博市)及其所属县(市、区)2014年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建设、分配、运营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针对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涉及国土、财政、建设等多个部门,电子信息量大且数据关系复杂的特点,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庞大数据进行跨行业筛选、多视角分析,实现了对违规违纪者的多维监控和有力震慑。

解析大数据,锁定可疑点。2014年,国家下达山东省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新开工31.58万套,基本建成18.97万套,新增租赁补贴6223户。如何高效快捷地从数量巨大的保障人群中确认谁符合条件谁不符合条件,扩大监督覆盖面,对审计人员来讲是一大难题。传统的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显然无法满足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需要。对此,省审计厅牢牢抓住数据分析这个关键,提早组成数据分析团队采集了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业务、财务相关电子数据和相关外部数据,涵盖民政低收入信息、公安户籍信息、工商注册信息、税务缴纳信息、房产登记信息、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缴存信息等。通过统一研制的不符合保障条件、违规分配和使用等12个计算机审计智能分析模型,在海量数据中寻找疑点线索。以住房保障对象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为主要关联条件,将住房保障系统登记的基础信息,与车辆管理、房屋产权管理、税务工商等部门登记的车辆、房屋、纳税、企业注册登记信息等进行比对,逐人逐户排查是否存在违规享受待遇问题,为下步有目标地开展疑点核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了发现重大问题和潜在风险的精准度。

推行新技术,揪出蒙混者。在前期筛查疑点的基础上,统一编制疑点目录下发至各市进行重点核查。各市审计组依据省审计组的阶段性成果,结合实际,进一步创新计算机数据比对分析方法,以核实保障房申请对象的财产和收入是否符合保障房准入标准,揪出了一大批侥幸蒙混者。济宁市审计组收集整理出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人员名单,与房产登记信息数据、区域内人员死亡信息数据进行比对,核实了死亡人员领取拆迁安置资金等问题。烟台市审计组将参与保障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人员信息与财政供养人员、企业注册登记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查找有无财政供养人员办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拆迁补偿安置优亲厚友等情况,揭示了徇私舞弊、利益输送等违规违法行为。济南市审计组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对享受公租房、廉租住房补贴的人员,先后协调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核查低收入或优抚人员、医疗支出、残疾人、婚姻登记等信息,查出并落实34人残疾证信息不真实,15份医疗证明系伪造医院证明公章、医生签名等问题,另有577名“低收入”人员、67名“重大疾病”人员信息存在疑点,正作进一步核实。这些技术和手段,大大压缩了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空间,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形成新机制,促进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的运用,不仅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还促进各地完善制度机制,解决了保障房建设、分配、后续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目前,2013年度保障房审计查出的843件问题中,已完成整改694件,占比82.33%。依据审计情况,威海市民政局成立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专职机构,创建了信息核对平台,制定了《威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和村(居)委员会成员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备案制度(试行)》,全市832名民政工作人员全部签订了承诺书。济宁市房管局实行保障性住房动态核查机制,对已入住的16处保障性住房小区开展专项核查工作,涉及家庭住房情况、收入情况、婚姻情况和户籍情况,以及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等。以无棣县“数字民政综合支撑平台”、汶上县“住房保障对象信息监管平台”、沂源县公开分售电脑摇号系统为代表的多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工作机制正在山东各地遍地生根。一年来,依据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12个市制发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7个市明确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员资格审核时,应建立资格联审和信息共享机制。(刘玲)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