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济南人”与当地文化难牵手

16.01.2015  17:39

  进入年底,随着各大高校的寒假逐渐来临,很多外地学生想在年前到济南玩玩,但他们在找寻具有老济南代表性的老街老巷时却遇到了一些烦恼,即便询问土生土长的济南同学,也不甚了解。生在济南,长在济南,却不了解济南,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假济南人”呢?

  不认路的“假济南人”

  “再过几天我们学校就放寒假了,打算利用年前一段时间留在济南到处逛逛。”小李是青岛人,目前在济南一所高校读大二,平日十分钟情老街老巷,当她让济南的同学给介绍几条有特色的老巷子时,却发现这名土生土长的济南同学并不怎么了解,“从网上查到济南有几条老巷子,像金菊巷、翔凤巷等,本想让同学带着去看看,没想到她却没听说过。”

  市民王女士已经在济南生活了近26年,除了芙蓉街、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街等较为出名的街道外,其他古街巷知道的并不多。“济南哪里新开了有特色的餐馆或游乐场所,我比较清楚,但对这些老济南的街道名字并不怎么记。”王女士说,有些地方或许时常去,但并没有留意它的名字。

  不会说方言的“假济南人”

  据了解,不少生长在济南的市民除了不认路外,很多人也不会说地道的济南话。“我父母30年前从外地迁到济南,他们不会说济南话,我从小一直说普通话。”80后市民任女士说,她在济南出生,在济南成长,但家庭环境中并无人通晓济南方言,“别人说济南话我能听懂,但自己并不会说,顶多会说两句‘干么来’和‘拉呱儿’。”

  “‘蹦木根儿’、‘立棱’等方言是地道的济南话,我们却不常用。”大学生小马说,之前在网上曾热传一份《2014年济南话专业六级考试》的测试文章,他和不少同学都进行了测试,但测试结果却让他很是意外——作为一个济南人,他的测试成绩不到80分。

  今年29岁的市民张女士说,她是地道的济南人,受家人耳濡目染的影响,地道的济南话能信手拈来,“不过除了在家,其他时候基本上都是讲普通话,济南话用的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长此下去,估计有一部分济南人将不太会说济南话。”对美食认识不全的“假济南人”

  另外,对老济南美食认识得不全面,也让一部分人冠上了“假济南人”的标签。“之前有个朋友问我济南有哪些特色美食,我想到的只有甜沫和油旋。”市民刘女士说,她的朋友来过济南几次,对济南颇有了解,知道的美食也不止那老两样,“朋友还拿这事开了我好几次玩笑,笑我作为一个济南人却不熟悉济南的美食。”

  据了解,在济南生长的80后和90后,对老济南特色美食并不十分“感冒”。“印象中的特色小吃也就是甜沫儿和油旋儿。”90后的济南市民魏女士说,她跟朋友之间的话题往往是“哪个地方开了特色餐厅”、“哪个地方的菜有创意”等,很少讨论老济南的特色美食。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甜沫儿和油旋儿,像草包包子、便宜坊锅贴、馓子、谯家扁食楼的扁食、孟家趴蹄、回民小区的酱牛肉等,都是济南比较有特色的美食。”今年70多岁的“老济南”靖树华说,然而,从2003年开始,随着米线、拉面等小吃的出现,老济南的一些特色美食也在逐渐被人遗忘。

  专家视线

  越现代,传统事物越重要

  虽然生长在济南,但却对生长的城市不甚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表示,济南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流动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人的迁徙频率也在增加,这导致一部分人对济南不够熟悉。“另外,我们在对传统标志物、习俗等方面的 保护上,也有所欠缺。”何中华说,时代变迁迅捷,新事物不断出现,这对一些传统的记忆、民俗、生活习惯等带来冲击,甚至导致断裂。

  “越 是现代,传统的东西越重要。现代人走得太快,很少反省走过的路,我们应该加强保护传统食物的意识。”何中华说,从硬性的角度来讲,对于一些古建筑、文物 等,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管理,使其不受到破坏;从软性角度来讲,我们则应在社会宣传、教育等方面注入更多的传统保护思想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