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锐意创新 健全完善全省区域战略推进新机制
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在我省由大到强战略转变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举措。要把战略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必须建立一套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抓好规划任务落实。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视谋划,以改革精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整套运转顺畅、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和保障机制。
一、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机制的有关情况
(一)建立了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成立了由书记、省长任组长高规格的省区域战略领导小组,设立了推进办公室,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协调有序、高效顺捷的工作体系。
(二)建立了系统的规划政策体系。编制了蓝黄“两区”54个、“一圈一带”28个专项规划,出台了20多个扶持政策,省政府与20多个国家部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纲领、专项规划为基础、扶持政策为支撑的规划政策体系。
(三)建立了全面的考核督导体系。制定了《“两区”建设考核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以通讯专刊形式刊发。2013年,组织开展了蓝黄“两区”绩效考核工作。2014年,按照“大展示、大破解、大推动”的要求,对两区9市进行了全面检查推进,并召开省区域战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进行总结部署。
(四)建立了有效的融合互动体系。以交通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为重点,出台了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济青高铁获批使济南、青岛双城进入1小时生活圈,青荣城际圆了半岛地区多年来的“高铁梦”。分别建立了“两区一圈一带”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跨区域重大事项集体研究、重点工作会商的良好工作机制。将济莱协作区作为全省区域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先行区,开通了济莱城际快客,取消了电话长途费和漫游费,实现了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地、旅游年票互购、医疗保险的联网和即时结报。
(五)建立了完善的投资融资体系。设立了每年40亿元的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扶持1837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1000多亿元。投入运营了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蓝色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了黄三角产权交易中心、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与18个国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导信贷倾斜和金融支持。
(六)建立了长效的宣传推介体系。推出了大众日报《山东“两区一圈一带”》新闻专版,成立了新华社区域战略网、大众日报和山东广播电视台区域记者站,建立了宣传推介的长效机制。举办了蓝色经济高峰论坛、“一圈一带”投资洽谈会等大型活动,利用西洽会、西博会等平台宣传山东,筹建了山东区域战略主题展馆,营造了“两区一圈一带”建设浓厚氛围。
二、其他省市的经验启示
总体来说,我省区域战略的推进工作可以说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仍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体制机制不够活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省市的经验做法可以为我省提供有益借鉴。
(一)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构成:决策层是由各省省委书记、省长共8人组成的座谈会;协调层即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执行层实行重点合作专题协调推进制度,目前设有交通、能源、信息等11个专题。上海洋山港是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上海市为拓展港航空间,租用浙江省大小洋山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
(二)珠三角。珠三角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倾斜、要素配置等,形成了A字形产业布局:珠江口东岸知识密集产业带、西岸技术密集产业带、沿海地区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通过优化产业布局,避免无序同质化竞争。
(三)京津冀。京津冀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产业转移:一是“总部在北京,生产到河北”,比如首钢搬到河北曹妃甸。二是“北京技术研发,河北成果转化”,比如中关村在河北建了成果转化中心。三是“核心功能北京,非核心功能转移”,北京保留政治功能,而将其他功能转移,比如APEC就放在了远郊的怀柔。
(四)长株潭。长株潭是全国同城化建设的示范区。2007年长株潭公交车开通,2008年长株潭电视台成立,2009年三市区号统一为0731,2010年三市银行卡、POS机、ATM机等金融业务实现同城化,长株潭城际铁路开工建设,2011年《长株潭报》创刊并在三市同步发行。
(五)浙江、江苏。浙江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政府层面做好规划、政策、平台、基础设施等,发挥民营经济活跃的特色优势,引导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江苏省统筹苏南、苏中、苏北发展,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建立了一对一挂钩帮扶合作机制,南北共建开发区,发展“飞地经济”,推动苏北经济跨越发展。
三、新形势下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机制的对策建议
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复了10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十八大以来,又实施了“一带一路”、环渤海合作发展等新一轮重大区域战略。各省竞相发展,“不进小进都是退”。我省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必须健全完善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新机制,以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区域战略红利,使“两区一圈一带”成为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战略依托和重要载体。
(一)创新规划推进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政策。规划方面,编制或参与环渤海、沂蒙革命老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的规划。政策方面,做好国家战略和各规划政策的争取落实,并出台支持沂蒙革命老区、落实“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意见。二是进一步强化规划落实。2015年组织开展好“一圈一带”规划检查推进工作,形成有效的激励督导推动机制。为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可借鉴湖南省、辽宁省经验,出台全省区域发展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增强区域规划的约束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进一步做好宣传推介。以大众日报新闻专版和“一网、两站”为主要平台,大力宣传建设成果,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在更大范围扩大我省区域战略影响力。
(二)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一是创新投资方式。深入推进区域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和投资方向改革,发挥专项资金更大效益。提高“蓝黄”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和效益,尽快设立“一圈一带”产业投资基金。二是创新土地开发。以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工程管护为重点,推进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将土地开发和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发展“飞地经济”,加速土地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三是创新科技支撑。继续加快蓝色硅谷、中国石油大学及其生态谷、国家综合型新药研发平台等规划确定的各类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打造“人才、科技、资金、项目、产业”五位一体示范工程。
(三)创新协调联动机制。一是发挥联席会议协商作用。充分利用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合作重点,加强环境同防同治,协调解决跨区域联合协作和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各区域联动发展。二是发挥基础设施支撑作用。围绕济青高铁、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重点工程,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发行专项债券、建立发展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项目建设。三是发挥济莱协作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济莱协作区“五个同城化”建设,有关经验适时向其他县推广,放大效应。
(四)创新产业协作方式。一是建立产业联盟。发挥产业联盟政府和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开展联合研发,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开展观摩交流。开展特色产业园观摩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指导园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三是推动区域合作。推动东部园区到西部地区建立“无水港”、配套功能区,推动和省外产业和园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发展高地”。(区域发展协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