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雪域高原健康家园——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纪实

14.09.2015  14:14

    北京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伍中的妇产科医生,在抵达拉萨的第二天就开始与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一起同台手术,目前已开展多台手术和抢救工作;重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领队郑云章,不顾高原反应,在修整一天后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陕西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专家到达阿里当天就参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工作……
    按照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精心谋划和直接推动,有关对口支援省市和区党委、政府积极对接、共同努力,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143名医疗工作人员放弃内地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踏上雪域高原,正式进藏开展工作。
    8月25日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各地市人民医院实施医疗对口支援,实行人才“组团式”选派。
    “要坚持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治边稳藏的民生工程,立足西藏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沟通协商,形成强大合力,确保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在雪域大地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聚焦问题,中组部创造性提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新思路;高度重视,有关方面合力推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进入轨道
    和平解放6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藏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这三项指标均排在末位,整体医疗水平仍然较低,不仅难以满足各族群众的服务需求,而且影响到干部队伍稳定。
    对此,中组部创造性地提出了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计划,提出了“合理、可实现、可持续”的总体工作思路,科学制定方案。从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到下发选派通知,再到援藏医疗人才进藏、开展集中培训,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批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
    区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就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作出批示指示,多次派人赴北京沟通衔接、汇报工作;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受援医院多次召开座谈会、协调会,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就需求调研、进藏接待、岗位安排、服务管理、作用发挥等工作作出安排。
    各对口支援省市和北京协和医院等援助医院克服诸多困难,坚持选优派强,短短十来天就完成了组织动员、人员遴选等工作,还派人进藏送行、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有效激发了援藏医疗人才奉献雪域、建功高原的积极性。
    “这项计划的开展,必将大大提升西藏整体医疗水平,有效解决各族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谈到“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计划的重要意义时,区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如是说。
    牢记使命,情系百姓,“组团式”医疗人才把雪域高原当故乡;勇于担当,仁术为民,“组团式”医疗人才视西藏各族同胞如亲人
    计划好不好,关键看落实。根据安排,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选派的专家对口支援自治区人民医院;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选派的专家对口支援7地市人民医院。
    “此次选派的医疗人才,具有质量高、专业结构合理和年富力强的特点。”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这次选派的援藏医疗人才,都是各省市援派医院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是知名专家,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占56.6%。不仅经验丰富、医术精湛,而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帮带能力。担任受援医院院长、副院长的,都担任支援医院副院级以上领导职务,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比如,北京协和医院派出院长助理韩丁担任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充分体现了协和医院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援藏医疗人才的专业,包括西藏最急需、最紧缺的心血管、呼吸、风湿免疫、肿瘤、神经、病理、麻醉、重症医学、放射、超声、临床检验等;既有外科医生,又有麻醉师和护理人员。每个医疗队,都是一个专业互补的成建制团队,能够协同承担难度较高、较复杂的医疗任务。
    这批援藏医疗人才平均年龄41.7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具备适应高原艰苦环境、承受较重工作任务的身体条件。
    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进藏后,积极参加区党委开展的集中培训,自觉克服高原缺氧、身体不适等困难,主动融入西藏,迅速找准定位、进入工作角色,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许多群众慕名而来,专门找专家看病。
    “近半月的工作中,看到藏族同胞生病后渴望健康的眼神,我们真正体会到西藏人民缺医少药的现实和困境,每位队员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重庆“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工作队成员袁梅芳说道。
    科学设计,着力增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明确任务,注重发挥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优势作用
    这次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中组部等三部委在结对关系、人员选派、轮换机制和经费保障等问题上作了周密的部署,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在结对关系上,依托现有对口支援关系,确定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和7个对口支援省市作为援助主体,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派医院援助自治区人民医院,由一个省市单独援助一家地市人民医院,明确主体责任。
    在人员选派上,通过调研评估摸清需求,合理确定重点受援科室和人员选派规模、选派标准,既考虑了受援医院的实际需求,又照顾到援受双方的实际承受能力,找准了援藏医疗人才供需平衡。
    在轮换机制上,在受援医院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可按三年一轮换把握,其他人员在藏工作时间至少一年,鼓励延长援藏时间或留藏工作。
    在经费保障上,明确“组团式”援助自治区人民医院所需经费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筹协调安排;援助地市人民医院所需经费从有关对口支援省市1‰援藏资金中列支,没有给对口支援省市增添新的财政负担。
    同时,坚持把整体提升受援医院的医疗和管理水平作为总目标,把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重点任务,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积极为援藏医疗人才搭建好平台、提供好服务。
    在科室建设上,充分发挥援藏医疗人才的专业特长和团队优势,尽可能把每一位援藏医疗人才都安排到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的一线重要岗位;在人才培养上,积极为援藏医疗人才示范从事医疗活动、传授医疗技术搭建平台,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帮教受援医院相关科室医务人员,把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留下来。
    在医院管理上,真正把医院有关管理责任交给援藏的综合管理人员,让他们帮助受援医院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和机制,不断提升受援医院管理水平。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理念、优化临床医疗技能、加快科研教学突破、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注重信息化建设。”上海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邵志民说。
    优化政策,强化“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服务保障;落实责任,健全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长效机制
    “我们要千方百计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提供服务保障,让他们安心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机制,使该项工作长效化。”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中组部等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纳入了援藏干部人才选派计划管理,在藏工作期间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在医疗人才晋级晋职、评定技术职称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区党委始终把援藏医疗人才当作宝贵资源,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充分信任、热情关怀,放手使用、严格管理。区党委组织部专门召开协调会,推动做好服务保障,尽可能为援藏医疗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西藏同事们的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体贴周到。当我们到达住地时,热水都烧好了,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北京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领队于亚滨感激地说道。
    “在组织、人社等部门的综合协调下,在有关对口支援省市的有力支持下,援受双方建立了日常联系机制,加强沟通对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成效惠及西藏各族群众。”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白衣天使托起生命绿洲,扎根雪域铸就健康家园。党中央、国务院的拳拳爱心、白衣天使的炽热情怀,赢得的是雪域高原的万千民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相信,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必将成为推动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让西藏各族群众直接受益、广泛受益、持续受益,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