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拍儿科医生的一天,小黄鸭成特殊“医疗器械”

15.04.2016  09:15

 

  早上8:00,山东省中医院西院区门诊楼大厅的挂号收费处就排起了长队。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王长坤 摄

  早上8:00,张葆青先去参加早接班,前一夜当值的夜班大夫和夜班护士,向大家通报这一整夜病区里病人的相关情况。作为儿科的主任医师,张葆青必须对病房里每一位患儿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大众网记者王长坤 马俊骥 摄

  早交班结束后,张葆青开始查房工作,因为等电梯耽误时间,她每次都走楼梯忙碌在不同楼层的病房之间。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大众网济南4月14日讯(记者 马俊骥 王长坤)儿科,是医院诊疗科目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儿科医生面对的小患者们大多不会表达病情,想让他们安稳接受诊治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目前,山东每千名儿童只有0.6名儿科医生,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放开,儿科医生的缺口加大,现有儿科医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4月12日,大众网记者跟随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葆青教授工作,用镜头记录了儿科医生忙碌的一天。

  查房时,张葆青都要详细地询问患儿病史,并跟主治医生交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儿科医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哪里讨论病情都有学问

  山东省中医院儿科病房新的一天是从早交班开始的。

  早上8:00,这家在“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中医医院排名100强”中名列全国第20位的三级甲等医院就早已进入了忙碌的状态。

  在医院西院区,门诊楼里、挂号处前,患者排起了长龙,一道道“人墙”在大厅里组成了一个“迷宫”,经过的人要从队首队尾绕来绕去。

  在儿科病房里,医生、护士和来此学习的研究生们也排起了长龙——背靠走廊两侧墙壁,一字排开,走过的人像被夹道欢迎。

  在详细了解患儿的最新病情后,张葆青都要仔细检查医生写的医嘱。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主任医师张葆青教授站在队伍的中间,夜班护士向大家详细通报了各床位患儿的体温、用药等情况。通报结束后,护士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一条儿科疾病诊疗方法,早交班才算完成。

  上午,张葆青要在西院区查房,下午会去东院区坐诊。为了节省时间,张葆青在不同楼层的病房间忙碌从来不乘坐电梯,而是从楼梯快步上下。在她白大褂的口袋里,压舌板、棉签、钢笔一应俱全,脖子上的听诊器和手腕上的表被她称为“常规武器”。

  在张葆青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是装着压舌板、棉签、听诊器,手上戴着一块手表。这是她诊断病情的“常规武器”。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儿科医生的‘望诊’是非常重要的。”张葆青对大众网记者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法,由于患儿大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病情感受,这就需要医生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儿科医生不能只在作检查的这段时间观察孩子,孩子在那玩着笑着的时候,儿科医生都要去观察。孩子的呼吸怎么样,精神怎么样,都会在这些细节中反映出来。”张葆青说。

  一个发烧的男孩看到张葆青拿出的压舌板,咧嘴欲哭,脸蛋涨得越发通红,一把抓过张葆青手上的手机扔到一旁。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查房时,每到一个病床前,张葆青都要详细询问患儿病史,跟主治医生交流,并亲自动手进行检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病情。在了解患儿新病情后,张葆青都要仔细检查医生写的医嘱,确保准确无误。

  大众网记者注意到,在回答患儿家长的咨询时,有的她会当场进行解答,有的却是将家长带到病房外回答,在给医学生们讲解时,也是如此。

  前来复查的外地病人实在没有时间排队看下午的门诊,有的直接挂完号后到病房找到了张葆青。 张葆青放下手头的活,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孩子的病情。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有的孩子很小,他们什么也不懂,所以医生当着他的面说没关系。”张葆青说,但是有的孩子已经懂事,而且自尊心很重,当着他们的面讨论病情就可能让孩子低落甚至自卑,“医者仁心,医生不仅要治好病,还要顾及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感受。对于患儿来说,他们和家长都格外敏感,怎么和他们打交道,是一门学问。”

  整个上午,张葆青几乎没有半点儿时间的空闲,也几乎忘记了喝水。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小黄鸭成特殊“医疗器械” ,儿科医生不仅要医术更要爱心

  从早上8:30到中午12:00,张葆青一上午的查房几乎马不停蹄,没有片刻的休息。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她又来到山东省中医院东院区儿科门诊,从下午2:00开始,她要在此坐诊。

  张葆青还没来,就已经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等在了诊室门口。张葆青一进诊室,就马上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

  “宝贝,让奶奶听一下,哪里不舒服呀。”下午2:00开始,张葆青来到山东省中医院东院区坐诊。面对患儿,张葆青脸上时时刻刻都挂着笑容,为了让小朋友不要害怕医生,她喜欢用“宝贝”来称呼小患者。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张葆青的办公桌上,一只橡皮小黄鸭成为了特殊的”医疗器械“,对于安抚孩子们的情绪有明显的效果。一名小女孩拿过小黄鸭玩了一会儿,调皮地把它放在了张葆青胳膊上。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王长坤 摄

  “宝贝,让奶奶听一下,哪里不舒服呀?”几乎每个孩子,张葆青都会柔声细语地哄着他们安稳接受听诊检查。“把舌头伸出来给奶奶看看。”张葆青一边夸张地伸着自己的舌头一边逗着孩子伸出他们的舌头。“宝贝,回去好好吃药,希望下次不要再见到你了。”几乎对每一个复查后好转的孩子,张葆青都这样鼓励。

  张葆青说,孩子来到医院肯定都是很紧张的,医生如果板着脸,孩子会更加紧张,不配合检查,最后受累的还是医生。张葆青接电话的时候,还不忘拿小黄鸭逗一逗这名孩子。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大众网记者注意到,在张葆青的办公桌上,有一只捏起来会吱吱响的橡皮小黄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拿来玩一玩,捏一捏。这小小的玩具对于孩子的情绪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孩子来医院来都很紧张,你要是板着脸,孩子不会配合你,你肯定更累。这样哄着孩子,说到底也是对你自己好。”张葆青说,“我们科几乎所有大夫都会买点小孩玩具逗孩子,我们开玩笑说,这算特殊的‘医疗器械’。”

  对于一些比较害羞或者好动的孩子,张葆青的“拍照”战术屡试不爽。她借口要给孩子拍照,让孩子安稳下来,她通过手机观察孩子的症状。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张葆青是小儿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症方面的专家,当天下午的坐诊中,不少疑似此病症的孩子和家长慕名而来。面对这么多“坐不住”的孩子,张葆青把手机用到了检查当中。

  “来,小伙子,奶奶给你拍张照片”。一名四五岁的男孩脸部不自觉地抽搐,而且异常“活跃”地跑来跑去,张葆青举着手机对他说道。男孩听话地坐在凳子上,微笑着等待拍照,张葆青一边提醒他“别动,一动就拍得不好了”,一边借机通过手机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

  一下午4个小时的时间里,张葆青坐诊看了35个孩子,一个接一个,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这还是“淡季”,最多的时候她一个下午要看五六十个孩子,看完才能下班。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病人一个接一个地走进诊室,张葆青检查、开药、写医嘱、写病例、回答家长咨询……简直应接不暇,没有一刻休息的时间。看完最后一名孩子,已经是下午6:00,诊室的计算机显示,4个小时时间里,张葆青看了35位病人。

  “现在还算是淡季,最多的时候一下午能看五六十人。”张葆青说,“今天不错呢,才拖了半个钟头,算是正常下班了。”

  下午6:00,山东省中医院东院区儿科门诊外的挂号收费处,排队的人群散去,空空荡荡的大厅让人感觉有些不习惯。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马俊骥 摄

  下午6:00,诊室门口的挂号收费处,喧闹的人群和长长的队伍已经散去,空空荡荡的大厅让人感觉有些不习惯。

  张葆青没有急着下班,而是跟给她做助手的几位儿科研究生聊了起来,解答他们的疑问,传授一些经验。“儿科医生不是仅仅医术好就能干好的,因为儿科的病人很特殊,没有爱心和经验是没法看的。我从我的老师、同事、学生还有患者身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张葆青说,“现在儿科医生比较缺,我希望我能把我的经验教给这些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尽快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