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我国戏剧事业繁荣发展综述
2015年,广大戏剧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响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发展,潜心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戏剧作品,使得戏剧艺术风清气朗、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焕发出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
“抗战”新戏迭出
“丝路”佳作不断
歌剧《我的母亲叫太行》、儿童剧《红缨》、锡剧《林徽因的抗战》、京剧《西安事变》,以及评剧、舞剧、晋剧三个版本的《红高粱》……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广大戏剧作者创作了大量抗战题材作品,视角独特,成就突出。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构想,也激发了戏剧工作者的创作灵感。国家大剧院与总政歌舞团联合制作的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升级版)演绎了马可·波罗和中国公主之间的爱情故事。陕西复排歌剧《张骞》,创排杂技剧《丝路彩虹》。国家京剧院的京剧《丝路长城》和宁夏的话剧《丝路天歌》,分别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展现了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给丝路各国带来的福祉。
晋剧《布衣于成龙》等廉政题材剧亦是热点之一。
此外,孟京辉导演的中国首部“浸没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中国首部3D戏曲电影《霸王别姬》、中国首部舞台剧+3D+互联网版《丑小鸭》等创作新尝试,亦令人耳目一新。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愈加鼓舞了创作士气,戏剧创作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新渠道、新模式助推人才培养
2015年11月9日至13日,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首次公演,来自15家京剧院团的43位学员,为观众献上了《红娘》《红鬃烈马》《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五台传统京剧大戏,展示了他们传承创新的学习成果。“青研班”开办以来,前五届共培养了179名学员,其中有79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8人获“二度梅”,1人获“梅花大奖”。
中国戏剧家协会则分别与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等合作,开办青年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评论研修班,研修课程采取名人讲座、名家讲评、外籍专家工作坊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大批青年艺术骨干,在全国戏剧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上海昆剧团联合浙江昆剧团和苏州昆剧院,举办包含4场演出的“长三角昆曲联合展演”,并首推“学馆制”,即举办以“活态传承”为理念,以“宗脉延传、承戏育人”为目标的“昆曲学馆”,以学演结合的方式,助力青年演员成长。
戏剧“走出去”唱响国际舞台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推荐赴捷克参加中国文化周演出的京剧《白蛇传》(天津京剧院演出)3场演出,出现一票难求的热烈场面。程派青衣张火丁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和加拿大多伦多分别演出了《白蛇传》和《锁麟囊》,火爆北美。中国京剧当红老生于魁智和梅派青衣李胜素率领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携《杨门女将》和全本《霸王别姬》,在英国利物浦和伦敦进行7场演出,获得英国艺术家的高度评价。中国选送的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荣获国际立体与先进影像协会第六届创意艺术奖“年度最佳音乐影片奖”。浙江原创话剧《孔子》获第九届德国国际话剧节最佳剧目奖。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唱响“歌剧故乡”意大利的米兰、都灵、佛罗伦萨等多座城市。
市场培育与文化惠民双丰收
近年来,国内戏曲演出开始从游击战转为阵地战的尝试。上海昆剧团在豫园推出“私人定制”的高端驻场系列演出,温州永嘉昆剧团《南戏印象·琵琶记》在温州南戏博物馆驻场演出,“厅堂版”《牡丹亭》一直驻场北京皇家粮仓,越剧《红楼梦》驻场北京正乙祠,越剧《甄嬛》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驻场演出。驻场演出对创作水准与营销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标志着戏曲演出向争取年轻观众迈出了稳健的一步。
全国各大院团的演出季,也使国内演出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年一度的国家院团演出季,文化部直属的10家院团推出近30台好戏;国家京剧院推出“五一”和金秋两大演出季;上海京剧院公布了自3月底开始贯穿全年的演出计划;上海淮剧院也推出贯穿一年的名为“四季”的淮剧演出季。演出季促使剧院进行周密的投资预算,加强票房营销的计划性,并随着网络票务统计调整演出工作,使得整个演出更有计划性,也更符合演出市场的规律。
低票价则惠及更多民众。众多演出均实行低票价,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尽享戏剧盛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南通、广东惠州等多个城市还发放了文化惠民卡,采取以折价售卡、持卡打折、积分兑换等方式,直接贴补市场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