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个乡村版“孔子学堂”落地生根

13.05.2015  11:06

  “三年前,我们村就是一个普通的贫困村,而现在不仅经济有了发展,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孝敬老人,整个村子就像一个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有这样的变化,在过去我们是连想都不敢想的。”5月8日,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村支书李振生说。

  2012年4月,拐尔庄村成为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第一书记帮扶村。三年来,三任第一书记先后到村里任职,探索出了一条物质、精神双扶贫之路。2014年12月,拐尔庄村建成全省首个第一书记帮扶村“孔子学堂”,探索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核心价值,维持乡村秩序。对此,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王大千说:“让传统文化在农村落地生根不容易,拐尔庄村的实践经验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让乡贤扛起传统文化大旗

  走进拐尔庄村的大街小巷,处处展现出浓郁的孔子文化特色。入村的泰山石上镌刻着“拐儿庄孝心村居”,宽阔的孔子文化广场中矗立着大型孔子雕像,文化大道两侧由24孝图、优秀传统故事等宣传图画装饰,村中道路名称也都来自儒家文化,如敬孝街、忠信路,而在文化大院里,设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区,适合各年龄段的村民学习和休闲。

  孔子学堂从筹备到运作依赖的是村里一批乡贤志愿者。“村‘两委’主要具有协调和服务功能,孔子学堂具体由村民选举的管理委员会负责运作。”孔子学堂管委会主任李风林说,“目前,我们的志愿者有20多人,分为7支队伍,分别负责传统文化宣讲、邻里纠纷调解、文艺服务等方面。”

  李风林今年66岁,当了42年的初中老师,在村里很有威望。“学堂的志愿者们年龄都很大,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大家没有任何报酬,但积极性都很高。”李风林说,“孔子学堂本身就是公益性的组织,如果我们有了工资,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拐尔庄村第一书记张华说:“乡贤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在农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成为孔子学堂的主力,为年轻人做表率,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让有品德者在乡间留名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然而落地于拐尔庄村的孔子学堂却又极具特色。每周三晚上,孔子学堂会定期开展活动,全村村民分区域参加,一次约50人。活动上,最近村里发生的一些符合传统美德的故事成了重要议题。

  “比如说,今年大年三十那天,三位村民一起下水救了一个5岁孩子。我们就让这三个人讲一讲当时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也借机告诉村民,这种行为叫做‘义’,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也是‘仁义礼智信’中‘义’字的最好阐释。”孔子学堂堂主陈立松说。

  拐尔庄村是一个典型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参加活动的村民多是农村妇女。由此,“媳妇夸婆婆,婆婆夸媳妇”的活动受到了村民的欢迎。“敬老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一个很重要部分,每个月我们都会为80岁以上老人过一次生日。活动上,先为孔夫子敬茶,而后儿孙为老人敬茶,老人们参与活动时都很激动。”李风林说。

  每逢周日,孔子学堂会为村里的孩子们开办国学课,如今已举办了17期。蔡盈盈今年10岁,是留守儿童,爷爷刘俊华每次都会带她来孔子学堂上课。“过去孩子很内向,就知道玩电脑、玩手机,现在她在孔子学堂学写毛笔字、背诵《弟子规》、听老师讲传统美德故事,做了啥好事还能受到表扬,她的性格是越来越开朗了。”刘俊华说。

  以“德孝合家欢”为主题,拐尔庄村定期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等典型,并建立了“好人好事榜”、“大学生榜”。“过去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我们倡导的是做了好事、有了品德不仅要留名,而且要大力宣传,让有品德者受到尊重。”李振生说。

  让物质与精神相得益彰

  如今拐尔庄村的生产生活红红火火。然而在三年前,第一书记刚入村帮扶时却没有立刻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当时村里一穷二白,发动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是很不现实的,我们主要做的是发展村庄经济。”张华说。

  三任第一书记先后协调扶贫资金200多万元,为拐尔庄村建了3.7公里的乡村公路,安装了78盏路灯,种上了绿化树,并发展了1000亩的辣椒种植基地,成立了合作社。张华说:“这些工作都可以看成是建立孔子学堂的筹备工作,村民的收入有了提高,村庄面貌有了改观,顺势发展乡村文化才顺理成章。”

  孔子学堂建成后,致富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组织村民观看农业科技视频,让富裕的村民讲解致富经验,大家非常欢迎。比如说,村里唯一的家庭农场主李家兵就是孔子学堂的常客。”李风林说。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邢成湖说:“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发展经济。经济与文化同时发挥作用,会产生叠加效果,物质与精神应该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让制度保障学堂持续发展

  据了解,拐尔庄村建设孔子学堂共花费20余万元,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打动了社会,整个孔子学堂由慈善人士李澍杨捐建。然而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孔子学堂未来将如何发展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我们专门制定了‘帮扶工作2.0计划’,让制度保障孔子学堂持续发展。”张华说,“志愿者队伍是孔子学堂发展的主要力量,未来孔子学堂的志愿者由管委会负责招募和管理,计划三年时间培训、发展孔子学堂志愿者200人。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依托本村,同时吸收社会人士参加,加强培训与交流学习,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能力。”

  “孔子学堂还将设立孝善基金,孔子学堂管委会也要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组织,设立完善的基金管理办法。孝善基金主要用于本村的‘幸福工程’、‘教育工程’和公益建设等方面。”(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