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谈②从全局视野下好这盘棋

20.04.2015  04:36

  从改革开放之初“三步走”战略中提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具体论述,再到党的十八大要求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侧重于强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逐步扩展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性发展目标,清晰地展现了我们党对于“小康社会”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当前,我们正在朝着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全力冲刺。“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有关“全面小康”的提法成为舆论场的热词。全国各地都在朝着共同的“小康梦”同向用力,这值得肯定和鼓励,但一些地方,对全面建成小康的理解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应该引起注意。

  一个是“简化论”。对于一些发达地区来说,存在着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简化为“有限指标”的误读。他们认为,本地经济指标早超过了“两个翻番”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全面小康了,但事实是,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五位一体”一个都不能少,就像接力比赛,第一棒跑得再快,后面的选手拖了后腿,整体成绩也上不去。这种所谓“有限指标”的“率先”只能是“有限小康”,绝不是“全面小康”。

  一个是“倒推论”。对于一些中西部地区,存在把评价标准界定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来倒推本地区未来几年增长速度的做法。并以此提出要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而且增速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这种机械的“倒推论”,不仅没有认识到全国平均水平本身就是一个“水涨船高”的、动态的数字,而且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单纯追求高增速极有可能回到老路上,干出一些违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事情,这显然不可取。

  还有一个是“分解论”。一些地区存在这样一种通病,以行政区为单位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还开展监测考评,看似科学、系统,其实站不住脚。在理念上没能从全国层面来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技术上也忽略了许多发展目标根本不适宜按照行政区来进行层层分解。比如城镇化、工业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等,不适宜进行县县考核。另一方面,不充分考量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盲目给政策,上项目,求发展,最终可能反而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或者其他的一些误读,基本上都源自没有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国性的、整体性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含义是指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实现了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迈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它是站在全国大局角度出发的,它指的不是某个区域的目标,更不是某个省、市、县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目标,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县市、所有人都要同时、同量实现“两个翻番”。

  号准了脉就好开药。中央和地方是“一盘棋”,如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国家目标和地方行动相结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认识、承认和接受各地区在资源承载力、主体功能、开发强度等方面的不同,以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为基础,无需“面面俱到”、“处处开花”。还要注意,不倒推地区增速,并非为欠发达地区泄气,而是进一步破除“唯GDP”思路。要使这些地区走出传统思维定式,发挥优势资源,调动主要“兵力”,着力解决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对发展制约最大的难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盘需要从全国整体的视野之下来下好的棋。全面建成小康是全国所有地区、每个县市、甚至每个人的奋斗方向,但不能片面简化、不宜层层分解、更不该机械倒推;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全国上下在拼劲上“齐头并进”,奋力冲刺,但并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齐步走”。(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