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斌:“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

22.12.2014  16:1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究竟是谁说的,有几种说法。有的说出自是宋代刘彝的《画旨》,有的说出自是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也有的说出自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说》。徐霞客究竟说没有说过这句话,我对此没有专门研究,没有发言权。

    当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究竟是谁说的并不重要。这句话流传之广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这句话通俗而简洁地道出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也可以引伸为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甚至引申为“知”与“行”的关系。其理自明,不必多言。     现在喜爱旅游的中国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知根据何在。但时下某些国人不读书或不爱读书,倒是真的。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时下,确有一些“喜爱旅游的中国人”,游前不读书,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知识;游中既不听导游讲解,又不看文字介绍,忙着照相;游后也不翻翻书,甚至照相上的景物是什么地方、建筑物什么名字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对目的地的文化有多少了解了。虽然“行”了“万里路”,但很难说倒底增长了多少知识。     本来,“喜爱旅游”与“喜爱读书”是一致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拿着《圣经》去中东旅游,看了《巴黎圣母院》之后引发了对巴黎圣母院的游兴,到绍兴寻找鲁迅小说中的原型地,游览了湘西古镇后再去找沈从文的《边城》来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读了书可以触发旅游的兴趣,更深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旅游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或引起读书的愿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话实在太深刻了,值得在国民旅游中大力倡导。     “旅游是高品位的人生活动”,说得很对。“高品位”要有文化积淀与人文素养,其中读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国民旅游热情高涨的今天,更应该倡导既行万里路,更读万卷书,而不能为“喜爱旅游的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庆辛。近日弄得纷纷扬扬的大闹泰航的行为肯定不是“高品位的人生活动”,而且他们很可能不大喜爱读书,或者书读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