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合作社里的“合作”

20.10.2014  16:47

新社员一大早来进鸭苗  新农源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现有3200多位社员,分布在济宁、枣庄、菏泽等地。饲料、鸭苗出货连轴转  刚吃完午饭,来合作社拉饲料的车已经排起了长队。

 

    记者帮忙装运鸭苗,鸭绒满屋飞。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而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的新农源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却把养鸭做成了大产业,让这些“带毛的”成了当地农民赚取“万贯家财”的宝贝疙瘩。
新社员一大早来进鸭苗
  新农源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现有3200多位社员,分布在济宁、枣庄、菏泽等地。合作社实行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鸭苗由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提供,成鸭的屠宰、加工、销售等也由该公司完成,合作社负责管理和帮扶,农户专心搞养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肉鸭产业链。
  “从刚成立的几十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几千户,合作社正在由弱变强,养殖模式也多数从最原始的散养发展到现在的塑钢线发酵床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白洪振说。
  效益好了,农民都争着加入合作社。9月14日一大早,合作社刚开门,曲阜市时庄街道马家村的养殖户孔宪英就从曲阜赶了过来。“原来贩鸭饲料,看到合作社的养殖户养鸭很赚钱,我干脆自己也养。”孔宪英说,她准备先养6000只练练手,这次来把入社进苗手续一起办了。
  合作社规定的肉鸭押金是17元/只,但孔宪英手头只有6万元。白洪振倒是爽快,“时庄街道的刘代强在合作社办事,你们都是老熟人,要不让他给你作担保,用6万当押金先把鸭苗领回去养着。”不一会儿,刘代强赶来了,俩人签字画押,几分钟就搞定了。记者很纳闷,为啥刘代强那么放心就做了担保人?
  “合作社刚成立我就加入了,除了供鸭苗,合作社还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服务,饲料价格和回收价格一直保持不变,我们养殖户只要专心养好鸭子就能赚钱。”养了15年鸭子的刘代强说他对合作社很放心。拿着刚签好的合同,孔宪英笑得合不拢嘴,“别人家一年挣个10多万,这回俺也能挣了。
技术员紧急入户查病情
  孔宪英刚出门,合作社的服务热线电话响了。“快来看看,俺家鸭子突然死了几只!”兖州区颜店镇赵郗村的养殖户李修诗打来电话。听到老李的语气很着急,分管颜店镇养鸭户的技术员王永亮驱车来到了李修诗的养殖场。
  “应该没啥大事,前几天小鸭受凉死了几只,现在可能鸭子应激了。”还没到现场,王永亮已经做了判断,记者半信半疑。十几分钟后,到了李修诗的养殖场,技术员和理事长看了一圈鸭棚,再看看鸭子的状态,果然不出王永亮所料。“现在鸭子已经26天,我这个月来了两次,没啥大事,再有半个月就可以回收了,但要注意把大棚两边的窟窿堵上,天冷了鸭子容易受凉,也怕老鼠什么的进去惊到鸭子。”王永亮说,每个技术员负责一个片区,合作社规定养殖户养一批鸭子(每批38天左右),期间技术员至少去指导四次,而这个片区大概有60多户。“我们一般闻味都能闻出来啥情况,不用解剖也能知道是啥病。”做了5年技术员的王永亮对鸭子的病情很自信。
  李修诗的鸭棚是那种老式的圈养大棚,里面味浓得很,记者刚进去就被呛得想流泪。王永亮抓了一把饲料看了一眼说:“料肉比有点高了,少加料多点水,饲料也别存太久,预防药提前喂,别出了问题才下药。”李修诗似有所悟。现在李修诗老两口养了6000只鸭子,一年能养六七批,每年挣个十来万元不成问题。
  在鸭棚里呆到中午12点半,白洪振决定带记者尝尝合作社的“全鸭宴”。所谓的全鸭宴当然少不了鸭肉,但记者发现桌上一多半是蔬菜。原来这些蔬菜也跟鸭子有关,是合作社自己大棚里种的,用鸭粪做有机肥。“合作社有十几个蔬菜大棚,鸭粪可以有效利用,省了肥料钱,蔬菜还能卖钱,既解决了污染又增加了收益,一举两得。”白洪振说。
饲料、鸭苗出货连轴转
  刚吃完午饭,来合作社拉饲料的车已经排起了长队。“我得赶紧联系公司那边出料,养殖户等着呢。”白洪振跑到车间指挥供料去了。
  “我们公司一天出料300多吨,养殖户只要开个单子就行,鸭子回收之后统一结算。”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高恩凯告诉记者。颜店镇的李忠第一个拉上了饲料。“我拉了10吨,一吨合2900元,一批6000只的鸭子大概要40多吨的料。”这边装着料,那边白洪振又在协调:“梁山的客户来的晚,要是在这排队估计今天走不了了,得让他提前拉。
  下午3点半,最后一辆拉鸭苗的车开始装货了。记者过去搭把手,把大筐里的鸭苗倒进车上的小筐里,看着不累人,没想到被满屋子的小鸭子绒毛呛得难受。
  转眼到了下午5点,一车1万多只的鸭苗装好了。这些鸭苗有8000只要送到颜店镇天齐庙村的张海龙那里,另外2800只送到龙桥办事处龙桥村的王泉武那里。据白洪振说,合作社每天出苗能达到9万只。
  天色已晚,白洪振开始整理当天的出苗和出料量以及第二天的出苗安排。白洪振说,虽然每天都在重复着做这些事,但不知不觉间,合作社就壮大了。


记者感悟:


  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很难创出规模效益,农民合作社却能发挥集体优势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技术、生产资料、管理等方面给养鸭户提供最大的便捷以及最低成本,让养殖户专心搞养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序的链条,如果管理得当,运行顺畅,合作社是保障普通农民发家致富的更好平台。


制约因素增加,养鸭业遭遇考验


  “2006年一只鸭子能挣一块钱,现在能挣一块五。虽然看着多了,可按照物价水平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是少挣了很多。”合作社理事长白洪振说,现在养鸭子虽然可以赚钱,但不再是前几年的“暴利”行业了,而且限制因素越来越多。
  国家对养殖污染的持续关注以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出台让畜禽养殖业压力倍增。“现在临沂地区拆了很多鸭棚,就是为了控制污染,这边也有的在拆,我们合作社里不少养殖户用的是传统的养鸭棚,污染比较大,势必受到冲击。”白洪振说,现在建一个发酵床养殖场需要二三十万元,一般养殖户承担不起,合作社只好与绿源公司合作建鸭棚租给养殖户。白洪振说,为了控制养殖污染,政府对新建鸭棚也有不少限制,在土地审批上把关很严,“本地新建鸭棚项目很难拿到地,自己的地也不让建。
  养鸭行业前景堪忧。“养鸭的都是些出不去的老人,前几年养鸭效益好的时候还有年轻人养。现在养鸭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再说养鸭也不轻松。”白洪振说,养鸭也存在接班人的问题,下一步如何培养职业养殖户也是问题。
  对于现实的困境,合作社正积极引导当地养殖户向绿色、环保、零排放的方向发展。“今后要大力推广发酵床养殖和笼式养殖模式以及建设养殖小区。”白洪振说,合作社也期待政府给予养殖户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农村大众报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张宗磊 张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