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基层代表提高招:规模经营也应包括社会化服务

28.11.2014  12:40

      日前,省农业厅厅党组会议请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全省农业领域的基层干部和农业生产科研一线代表。一线代表给党组“上课”,讲述自身面临的农业发展难题,以及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规模经营也应包括社会化服务           “以后要饭都不种地。”“再不种地就得去要饭。”这两句前后矛盾的话,都出自魏德东之口,妻子笑话他时也常挂在嘴边。           临邑农民魏德东,今年42岁。1998年时,他家种13亩地,麦收时暴雨加连阴天,他晾晒的麦子发霉生芽,他赌气跟妻子说了上面的第一句话,在临邑县德平镇开了一家农资经营门市,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与农民打交道过程中,魏德东发现一个问题--附近几个村的青壮年都出门打工或做生意,地靠留守的老弱妇孺打理,效率极低;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他家的农资店利润越来越稀薄。           农民每亩地年收入最多1000元,如果补给农民1000元,把地承包下来,提高种植效率不是能赚大钱?2008年,魏德东对妻子甩出后一句话,与大西关村农民签订合同,流转承包土地320亩。           魏德东本就搞农资经营,还卖农机。农药化肥等能省10%-15%的成本,机械规模作业又能省20%-30%,有这个“如意算盘”,他才敢干。           今年,魏德东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承包3000多亩地,不仅使他连续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还走出了国门,成功与法国罗盖特公司签订了跨国订单,糯玉米种植回收价比市场价高出0.2元,比传统种植每亩增加效益300-400元。           去年,魏德东注册成立了德州首个家庭农场,当上了农场主。除了家庭经营外,他又带头办了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700多户,为周边农民提供“六统一”(供种、团购农资、种植模式、机械作业和销售)服务。           有了社会化服务,1000余户农民小麦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玉米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亩均粮食产量比其他农户高20%以上。           “现在很多基层政府有个误解,一提规模化,就是土地流转。”滕州市农业局局长段云说,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不要忘了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上海松江的家庭农场一般都是120-150亩。而社会化服务做好了,同样也是规模经营。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土地流转达1808万亩,占家庭经营面积的19.6%,农业经营规模化率达到了28.6%.除了新型经营主体外,像富民合作社这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也是规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谁来种地”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高产量的“负面效应”           10万户农民都靠种马铃薯挣钱,这在很多地方已不多见。近3年,滕州薯农亩均年收益都在1万元以上。马铃薯年产值达40亿元。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滕州在全国首创了“春季马铃薯多膜覆盖拱棚栽培技术”,探索了“地膜+拱棚”栽培、“地膜+小拱棚+大拱棚”栽培等模式,设施化栽培面积38万亩。           现在,滕州马铃薯设施栽培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马铃薯-玉米-马铃薯”一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通过设施化栽培,滕州的春季马铃薯提前到1月中旬播种,4月中下旬陆续上市,比露地栽培提前近2个月。           如今,滕州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5万亩,总产量200多万吨,出口21万吨,分别约占山东省种植面积的1/4、产量的1/3、出口量的1/2,马铃薯年产值达40亿元,成为我国马铃薯两季种植区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的县。           可是,段云更多的是担忧:由于土地三季生产,高投入带来高产量,但肥料用的多,土壤酸化、富营养化严重。而节水灌溉也仅仅是试点,离全面推广还有很长的路。           前不久,段云去上海松江考察,当地的家庭农场为了保证水稻质量,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耕地休耕,三分之一换茬种玉米,他认为这种休耕与轮作农业值得我省推广。           如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减少肥药投入?段云认为,现在农民什么药便宜就买什么,政府应该加大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的补贴力度,提高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省农科院小麦栽培专家王法宏认为,破解资源约束,科技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现在,对农业科研人员考核标准还是偏重于论文,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50%,“指挥棒”该改一改。           循环生态农业如何兴起           如何吃得安全?银香伟业集团董事长王银香一发言,就直接切入到这一点,推介起自己经过20多年的探索,打造出的从田间到餐桌有机共生经济模式。           每年,位于曹县五里墩村的银香乳业都收储15万吨的秸秆,奶牛生产大量粪尿资源,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转化为农业种植所需要的有机肥料,部分粪便在沼气内发酵生产沼气,有机肥继续改良土地,从土地上种植有机农作物,沼气投入生产。           有机农作物反过来为畜牧业提供有机的青贮饲料,奶牛养殖又延伸出产业链条,包括奶制品加工、牛肉加工、血清加工等。如此一来,银香乳业形成了绿色循环的生态产业链。           王银香说,只有土壤改良才源头上保证安全,公司启动了“曹县百万亩净土工程”,将这个模式放大,采集了曹县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样本,建立当地“土壤质量档案室”,因地制宜利用有机肥进行改造。           通过长期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投入,当地的土壤生态得到恢复和提升。有效耕作层加深到30-40厘米,有机质由过去的不足1%,提升到3%-4%,总养分含量提升2-3倍。“蚯蚓、昆虫等密度明显增加,在纯有机生产方式下作物产量达到甚至超越传统种植方式,小麦和玉米亩产均突破1000斤。”           搞生态循环农业,坚持做下来的并不多。王银香说,农业周期长,风险高,但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盛行,青年投身农业的积极性不高,高素质人才缺乏。重数量轻质量的习惯没有根本解决。           段云认为,食品安全关键是实现组织化,现在虽然农民合作社数量众多,但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比如说,很多合作社不规范,甚至替代了家庭经营。只有真正实现组织化,农产品质量才能直接追溯到新型经营主体或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