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农村文化平台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8.06.2016  11:35

  2015年5月,东营市获批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市。利津县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乡村剧场”建设,搭建集村民休闲、文娱活动、科技培训、乡风展示的综合性文化平台,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休闲有去处、唱戏有台子、跳舞有场所、聚会有阵地”,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改善了村风民风家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已建成乡村剧场30处,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光明日报》、新华社内参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主要做法

   (一)分片定点。 根据村居发展规划布局,结合各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所在区位,在充分征求各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30处“乡村剧场”,辐射带动全县512个村庄。在规划建设中:一是坚持本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具备一定规模;二是坚持通村道路建设完善,与周边村邻近;三是坚持本村群众自愿,有相应的土地规划;四是坚持本村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良好条件。

   (二)制定标准。 由县文广新局牵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形成了“乡村剧场”建设的“七个一标准”,即一个剧场舞台、一个健身广场、一套音响设备、一组照明设备、一套健身路径、一道文化墙、一名管理人员,以“七个一”标准来指导推进全县乡村剧场建设活动,做到“表演有队伍、演戏有场地、运动有设施、管理有人员”。

   (三)多方筹资。 “乡村剧场”建设资金采取“政府分级补助、村级多元自筹、群众自愿参与”的办法筹集,乡村剧场设备(灯光、音响)由县文广新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供,根据乡村剧场建设的具体方式、标准、规模由乡镇(街道)给予相应比例的资金补助。

   (四)规范管理。 建好“乡村剧场”是前提,用好“乡村剧场”是目的,管好“乡村剧场”则是关键。为加强对乡村剧场的管理,专门出台了《乡村剧场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乡村剧场所在村、乡村剧场管理员的各自职责,并将其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布局,确保了“乡村剧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主要成效

   (一)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好场所。 乡村剧场的设立,为附近居民观看、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方便。建成以来,全县已成功举办演出410场,演出节目1050多个,内容涉及歌曲、戏曲、器乐表演、小品、歌舞、民间艺术等多个种类,参加演员6000多人次,受益群众6.4万人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丰富健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乐在其中,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到群众中间,群众在自娱自乐中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成为村民素质提升的大课堂。 “乡村剧场”建在村头巷尾,由村民担当主角,传播最朴实的乡、土文化,成为农村新的文化地标。群众中的民间文艺人才,自编自导的小戏、快板,融合向善、孝亲等传统文化,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传播核心价值观,温润社会人际关系,把文明乡风种进了农民的心田。通过弘扬精神文明正能量,大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全面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使农村原有的一些扎堆打牌、喝酒等低俗之风逐渐失去市场。

   (三)成为村民沟通交流的新桥梁。 “乡村剧场”建成后,晚上群众不再习惯猫在家看黾视,而是主动走出家门来到“乡村剧场”,积极参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妇女们在广场上跳广场舞,老人们围成圈下棋,年轻人有的打篮球、有的打乒乓球,孩子们则在健身器材上玩的不亦乐乎。“乡村剧场”给基层群众提供了一个同唱、同跳、同娱、同乐的平台,彼此加深了沟通,增进了理解,邻里街坊彼此更加信任,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乡村剧场的和谐氛围成为记忆乡音、留住乡愁重要的标记。

   (四)成为村务民主管理的主阵地。 “乡村剧场”改变了过去村民们各忙各的状态,借着“乡村剧场”,社区、村干部及时向村民宣讲上级的大政方针,报告村级经济发展举措,解读百姓关注的土地、惠农补贴、低保救助等方面的规定,将政策真正落实到群众心坎上。乡村剧场成了农村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场所书成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