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新飞跃的苏南访思录

17.11.2014  19:55

  “集体经济”,这个新中国诞生以来,出现频率忽高忽低的词,曾给中国人留下五味杂陈。如今,在常领改革创新之先的苏南,出现频率趋高的新态势,为这个词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内涵;曾经延续多年的“苏南模式”之辩,也因此给出了更加清晰而深刻的辨析。

  “树树皆秋色”时节,记者深入苏南城乡十数日的采访调研之后,写作之中,时时感觉一种记录历史的凝重。因为,记者记录下的,那一段段探索的里程,一条条创新的路径,也许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实现新飞跃的探寻,就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凤凰涅槃的嬗变。

  发展之辩:“集体经济”还要不要发展?苏南集体经济新内涵新活力给予新佐证

  在如今的苏南农村,“集体经济”成了越来越走红的热词。不管你说它是先进还是落后的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就是硬道理”,给了你许多不能不认可的佐证。

  苏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的富庶之地。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为主和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苏南模式”发生了重大嬗变,乡镇企业进行转制,曾因集体经济实现模式弊端,一度广遭诟病的“苏南模式”,似乎已经不复存在。然而,时代赋予应有的活力和潜力的“集体经济”,又在苏南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苏南在新的经济基础上重构集体经济组织,让农民通过这种组织重构来增加收入,创新了公有制有效的实现形式。

  进入新世纪,面临农村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分散占有的矛盾,苏南农村不断探索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发展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在不断完善各项权能的过程中创新和丰富“苏南模式”的新内涵。

  苏南新型集体经济特色内涵之一,就是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明确了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关系,改变了过去“人人有份、人人没份”的集体经济权属虚置状况,调动了农民参与集体经营积极性。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金星村,2001年组建了江苏省第一个社区股份合作社,把4295万元集体资产量化给513名农民,全村农民变股民,实现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木渎镇户均分红突破万元,其中金星村户均分红超过4万元。

          2013年,苏州村级新型股份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4168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3年达2157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1,为全国最小地区之一。

  无锡市农村股份合作社净资产总额达到183.2亿元,社均3757.3万元,70%的合作社实现了按股分红,2013年发放个人股红利2.99亿元,有86万人享受到了个人股分配。合作社分红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由乡镇和行政村直接投资办厂,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村集体组织实际上变成了无限责任公司,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确定。如今苏南农村新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渠道是资本经营、资产资源租赁和承包经营。

  普遍做法是兴建标准化厂房、打工楼、商业用房等物业用于出租,经营风险小,收益持久而稳定。苏州市以财产性、物业性收入为主的稳定性收入已占到村级集体总收入的3/4。无锡市2013年租金收入在村级总收入中超过60%。

  传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村办企业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等资金,主要用于村级行政开支、福利支出,农民直接分享的经济收益并不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分配,主要实行按股分红和福利分配相结合,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状况与成员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实现劳动者劳动联合与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结合。

  苏州市规定,村股份合作社每年获得的利润,按照公积金、公益金、社员分红3∶3∶4的比例进行分配,让社员直接受益。江阴市村级股份合作社累计分红8.35亿元。2013年,常熟市勤丰村集体经济给社员分红,每股1200元,每户分红在4000元到8000元左右。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香溪社区户均分红5万元。

  过去的村集体经济,排斥个体、民营等其它经济成分。如今的新型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民营、国有经济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无锡市滨湖区太湖街道由三个村共同出资1.2亿元,与国有资本联合建造高水平、现代化大型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年收入租金可达1080万元。

  过去的村集体经济,讲起来是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实际上由少数人控制。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中,村民有股份,他们更加关心集体资产的运行和处置,每个村都建立了一套比较民主的管理机制,改变了过去少数人说了算的状况。

  “集体经济”,随着它重新勃发的生命力和越做越大的“蛋糕”,又回到人们心间,赢得更重的分量。

  功能之辩:“集体经济”功能是否退化?苏南集体经济新时期新功能给予新实证

  从人民公社时期起,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就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政社合一的性质,使得它既承担发展经济的基本职能,又承担着公共服务、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职能。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新时期的新功能,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经济功能上,江苏省委农工办的负责同志对此概括为“三个不可替代”:促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作用不可替代;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乃至于一定程度上的财政服务作用不可替代;构建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作用不可替代。

  岗坡地居多的句容市戴庄村,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2006年成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数年奋斗,偿清300多万元债务,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万元,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710元。

  苏州市坚持把农业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有机结合,以集体经济的纽带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股份合作社有效联合,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个以“四个百万亩”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昆山市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人均达到145亩。

  集体经济不仅做强农业产业,更促进农业第一产业延伸连接二三产业,苏南的同志称之为“接二连三”。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只有5000户桃农,但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让3万多农民种桃致富,更在延伸的产业链中,做强农村经济。

  从主产品水蜜桃,副产品水蜜桃酒、桃花茶,一直到开发桃木雕刻制品、水蜜桃包装盒生产,阳山桃串起了一条蕴含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链。2013年,全镇仅三产就投入20.9亿元,同比增长83.3%;完成三产增加值10.5亿元。

  就社会公平而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公共财政来负担;但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由公共财政保障还难以实现,许多方面需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来承担。苏南许多村级集体资金支出中,60%~80%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及福利性支出。

  集体经济实力壮大,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无锡市2013年底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的“全覆盖”,其中村集体经济投入达70亿元以上。苏州市村庄环境整治也已全面完成,总投入90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投入超过60亿元。

  张家港永联村2013年1.25亿元收入中,用于村民福利性开支8000万元。苏南许多经济富裕村,村民社区的物业管理费大多是由村集体负担。在公共财政还难以全面覆盖的情况下,新型集体经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功能不可替代。

  通过集体经济的载体,更多农民参与和分享了城市化建设及其成果。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城镇化较快,村集体引导农民成立富民股份合作社建楼宇出租,村收入2.4亿元,农民户均分红超1.2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8%来自集体股份分红。目前,苏州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收入已占到村级总收入的60%以上。

  资源资产性股份合作制,使农户享有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按股分红获得资产收益。苏州、无锡两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1.9∶1,集体经济构建了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是重要原因。

  政治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经济形态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其组织方式必然结成特有的生产关系,其共同利益必然产生特有的政治诉求,其理想追求也必然创造他们特有的文化形态。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也不可能例外。

  农村新型社区因多个村集体并入、外来人口介入,各群体往往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常导致利益冲突。有效的治理方式,共同的价值理念,呼唤着集体经济组织为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重建乡村精神文化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发挥新功能。

  在集体经济强大财力支撑和支持下,苏南不少农村社区组建了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实行监督机制、市场机制、法律机制和乡规民约道德约束机制的多面结合,形成多元运行的长效机制,提升新形势下现代社会的村民自我管理水平。

  北京大学的沈艳、姚洋两位教授,对官方的农村家庭收入数据分析和48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农村民主选举促使村集体大幅增加了公共投资,给大多数村民带来极大的好处;集体经济的发展,又为民主管理和监督提供了新的动因和条件。

  为了顺应村民发挥民主监管作用要求,在集体经济实力支撑和支持下,苏南各市县普遍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并联通到村,加强集体“三资”监管,减少违规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至2013年末,无锡市村级收入总额达到60.4亿元,村均达到672万元,居江苏省第一位。上千个村的集体经济壮大后,如何实现共廉?无锡市开通农村“三务”e点通平台,实现农村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对“三务”应知尽知。

  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曾负债4700万元,4年变负为正,村级收入近5000万元。村级经济壮大了,“三务”e点通平台,让村民对村务、财务和重大事务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全过程民主监督,每一项重大投入,都由村民举手表决。

  方向之辩:“集体经济”还是不是方向?苏南集体经济新路径新飞跃给予新验证

  集体经济,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他在1874年就明确提出,将“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

  但新中国建国以来,包括农业合作化在内的集体化道路,不是“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的,而是“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大呼隆”“大锅饭”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形式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于是,全国来了一次“大包干”。

          1980年5月,针对有人担心实行“大包干”会影响集体经济,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当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分散占有和使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现,发展“高水平的集体化”条件越来越具备,苏南的新型集体经济便应运而生,水到渠成,其实现形式,也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势而行。

  近年来,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过程中,苏南积极探索村级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其路径和业态,无不与“四化同步”的要求紧密相连。譬如——

  资产租赁型。这种较为普遍的形式,顺应了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无锡江阴市2013年村集体土地、标准厂房租金收入村均153万元。苏州全市二三产业物业用房村均达2万多平方米。苏州、无锡村集体收入中60%~70%来自资产租赁收入。农民由此从集体资产经营中分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成果。

  企业股份型。苏南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时,集体经济留下了一定股份,打下共同富裕的基础。常熟市梦兰村集体拥有梦兰集团30%的股份,2013年农民分红2000万元。宜兴市屺亭街道将村级闲置资产进行整合配置,组建富民合作社,参与工业园区建设,村级收益6年间从200万元跃升到2100多万元。

  联合发展型。为了让农民参与和分享城市化成果,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街道通过组织9个社区共同入股国有锡山城市置业公司,加大项目投资开发力度,7年间资产翻了两番。常熟市勤丰村联合8个村,投资6432万元,购买了4万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年租金达到650万元。

  农业开发型。太仓市东林村,1200亩土地流转后,集体农场93个村民“大承包,小包干”,2013年创收190多万元。全村推行循环农业,村集体农业年收入6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2.67万元。金坛市金城镇,由各村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费用明显提高,增加的这部分收入归集体所有……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的,他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顺应时代要求,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让更多的农民直接受益,因此而不断显示出发展的优越性、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的普适性。

  近年来,苏中、苏北均有普遍的尝试和推广。苏中仪征市140个行政村中,有116个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低于20万元。近年来有141个村新建了村级创业园标准厂房,已出租收益3564万元,所有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苏北淮安涟水县通过土地整理、复垦、水利开发等工程,全县集体公共资源处置成交510万元,资产增值105万元,增值率25.9%。岔庙镇夜合村通过土地整理、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厂房出租,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农民增收13.4%。

  近年来,江苏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13年底,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达到2054亿元,净资产133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1倍和4倍;村均经营性收入从2000年的2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59万元,年递增14.9%。

  实践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分散占有和使用之矛盾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实现更新飞跃的时代要求。

          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农村经济“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和说明,苏南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是这个更新飞跃的方向性探索,是应该载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史册的又一段改革创新的壮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