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民工培训:实训课占到全部课程的60%

15.08.2016  21:41

  培训农民工这件好事儿,怎样才能做得有实效、不跑偏?四川德阳有一套做法:企业“下单”,院校培养,产学紧密衔接;实训课占培训课程的六成,毕业就能上岗;结合市场需求、农民工能力与意愿,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培训效果,给院校拨付补贴;农民工取得较高级别执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

  随着两台机械臂缓缓收拢,李航如释重负地长吁一口气。为了这场实际操作考试,他已参加培训整整4个月。同他一起通过考试的,还有70多名学员,他们都是德阳市农民工培训项目的受益者。市里组织的这次免费培训,让他们从此有了机械操作专业的中等职业资格。

  德阳是四川的经济大市,去年全市工业化程度高于城镇化7.8个百分点,产业工人需求量不断扩大。同时,德阳全市农村输出劳动力常年在百万以上,农民工培训成为应对产业用工需求的重要途径。

   产业升级,呼唤劳动力升级跟进

  据德阳市经信委副主任李世琪介绍,全市有装备制造企业1500余家,拥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业已建设成为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同时也是四川省优势产业。

  “去年以来,德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促进传统装备制造工艺流程、产品、功能升级。德阳装备正在实现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李世琪表示,以前的产业工人规模已不能满足不断改进、升级的产业链条了。

  仅今年第一季度,德阳市便有10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98.5亿元。“阶段性用工需求巨大,工业服务、维修等行业急需技术工人。”市招商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市内一些重型装备企业成立了服务事业部,中小企业与装备龙头企业在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也有所增强,这些均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撑。

  另一方面,技能停留在基础层面的大量农民工,则感受到了就业压力。“没有过硬的本事,工作真是越来越难找了。”之前只参加过普通纺织工艺培训的农民工张迅表示,随着工业化提档升级,只有传统工业技能的农民工已不再“吃香”。

  “一方面,我们有较为富余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产业升级造成了大量技工岗位缺人。”李世琪认为,发展长效的农民工培训机制,正当其时。

   校企共建,下订单定向培养

  上世纪50年代,德阳的工业建设开始起步,同时引领了各类技工、中专学校的兴办热潮。这个390万人口的地级市,如今拥有两所应用型本科学院、6所高职学院、18所中职学校。“这些都是智力富矿,在培训产业工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熊伟表示,在农民工培训的模式上,市里早已探索了校企共建。

  生产世界一流的500吨三峡转轮、研制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该市每一个大中小项目的关键环节,都能见到职业技术院校培训学员的身影。“与职业院校合作,企业可以要人来人,要技术来技术。”一家当地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说。

  据统计,近10年来,德阳中高职院校总计为德阳企业输送技术工人10万余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返校”农民工。如今,校企共编教材、共建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共研项目、冠名办班、短期代培等机制,已经成为了常态。

  市就业局农民工培训项目负责人韩毅表示,借助职业院校培训农民工,有利于推行“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培养。比如近期,东方电气就与该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下单”培养15名电焊技工。“职业院校共设置237个专业,完全可以推行校中厂、厂中校,实现学生教学、实训、生产紧密衔接。”韩毅介绍,全市各个职业院校共有校内实训基地260余个,可谓农民工技能成长的“摇篮”。

  “农民工培训,超过一半的时间在‘真刀真枪’操练。”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辉表示,由于实训课占到培训课程的60%,培训一结束,农民工就可以直接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