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民“社区居住园区上班”就地实现城镇化

07.10.2015  14:49

  我国自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后,多地对此进行了探索实践,然而时至今日,对于农民要不要“上楼”、农村怎样城镇化等焦点问题,社会上仍在争论不休。2008年以来,山东通过逐步推进“两区同建”(即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新型城镇化模式,让农民在社区居住,在附近园区上班,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化,使农民千百年来“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梦想成为现实。

  “上楼”不“上楼”,农民怎么看?

  记者来到德州市陵城区五李社区居民李成儒居住的二层小楼时,他刚吃完午饭,正准备午睡。“实话实说,刚开始我反对农民 上楼 ,觉得太不现实。2011年底,社区第一批楼房建好了,当看到别人住上干净敞亮的楼房、而自家还是又脏又乱的平房时,我的思想一下子就转变了,通过向村里积极申请,我在2013年也住上了楼房。”李成儒说。

  除德州外,临沂、菏泽、济宁等地近年来也在推行新型城镇化。临沂市临港区厉家寨村村民厉月生告诉记者,农民做梦都想着能“跳出农门,迈进城门”。“在我看来,只要满足经济收入上得去、社区配套设施完善、搬迁过程中利益不受损这三个条件,农民都愿意 上楼 。”

  那么,有没有农民不愿意“上楼”呢?还是有,夏津县齐庄村村民齐玉田就是其中之一。齐玉田告诉记者,虽然搬进了楼房,但他并不情愿。原先居住的平房有180多平方米,还有个院子,拆迁后换了一套75平方米的楼房、20多平方米的车库,并且又搭上了6000元钱。

  山东一些基层干部向记者证实,在最初征求意见时,农民对“上楼”的态度大致符合“二八规律”,即80%的农民赞成“上楼”,包括青壮年农民、有城市生活经历农民、较高学历农民、富裕农民等群体;20%农民不赞成,包括老弱病残农民、收入较低农民等群体。一般情况下,只要保障措施得力,再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物质奖励等措施,不赞成的20%中多数农民还能转化成拥护或者中立。

  原标题:山东农民“社区居住园区上班”就地实现城镇化

   “居住在楼房,工作在家旁”

  记者了解到,“两区同建”模式创始于山东德州,当地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来形容“两区同建”:“过去是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衣食住行不如意,春种夏收汗水流;现在是搬进社区住进楼,水电气暖不用愁,就近打工挣票子,美好生活才开头。”

  对于德州市齐河县宣章社区居民张宪香来说,这段顺口溜就是近年来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张宪香不仅住进了楼房,还在家附近的美东农业科技集团公司工作,每月收入2600元。“住上新房子、多多挣票子、过上好日子,我觉得这就是城里人的生活。”张宪香说。

  在德州,像张宪香这样“居住在楼房,工作在家旁”的农民还有很多。据统计,德州市已建和在建的农村新型社区有418个,同步建设农村产业园区876个,已有40万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山东不少地方学习借鉴德州做法,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步推行“两区同建”。5年之前,临沂市临港区还是一个偏远落后的纯农业区,而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一座现代产业新城已拔地而起。“我在企业上班,每月工资4000多元,土地流转出去还有一部分收益,生活跟城里没两样。”厉月生说。

  既要有“楼的城镇化”,也要有“人的城镇化”

  “现在社区的条件和城里差不多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有,水、电、暖、气全通了不说,上学、看病、办事也能 不出村 ,以前报销新农合医药费要去镇上,现在在社区卫生院就能办理了。”德州市临邑县苗屯社区居民张作洪说。

  苗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是德州市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德州市已建成入住的315个社区中,有60%实现了“五化八通八有”(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八通即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宽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八有即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

  在山东枣庄、临沂等地,“上楼”的农民也享受到了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在生活方便了,做饭烧天然气,洗菜用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通到家,这生活和城里人还有啥区别?过去的房子就算建得再好,要是没有这些,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级索镇幸福城社区居民龙敦海说。

  还有一些地方在“两区同建”时,着力促进“人的城镇化”。在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设有“精神文明办公室”。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征说,近年来,“文明办”通过采取评先树优、典型带动、物质奖励等多种举措,村里弘文尚德之风渐浓,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比如,仅拾金不昧一项,“文明办”成立至今已有七八百件。(记者徐金鹏、潘林青、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