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鼓了腰包 换了活法

11.02.2015  09:59

  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区情,给寒亭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添了不少难题。在潍坊市提升市区的背景下,该区以“城乡一体化、全域城市化”的战略部署,推动“惠农”举措落地,让农村居民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农业产业化——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批西瓜我们格外用心,它们代表的可不只是我们郭牌,而是中国西瓜这个‘大品牌’。”1月26日上午,在寒亭区郭牌农业合作社大棚内,正在查看西瓜长势的合作社负责人由守昌对记者说。

  由于出口手续繁琐,郭牌西瓜错过了去年的出口最佳期,但今年的出口手续已经全部办理完成,只等西瓜成熟就登陆韩国市场。“去年刚上市的时候卖到16元一斤,最便宜的时候也得10元左右,今年价格应该跟去年差不多,出口后还会翻几倍,估计一个西瓜能卖到二三百元。”由守昌说。

  好的品质提升了品牌价值,好的品牌展示了创收力量。“一个西瓜大棚一年的销售额3万元左右,我今年种了16个棚,感觉生活很有奔头。”郭牌农业合作社社员郭文霞说。

  除了郭牌西瓜,寒亭区固堤街道境内北海路两侧还分布着志军果业、邢记农业等十几个农业品牌,这里正是寒亭区打造的万亩固堤西瓜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据悉,这个区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重点打造了潍县萝卜、固堤西瓜、高里甜瓜、开元苹果以及寒亭花卉五个“万字号”特色农业产业园,以此为基础的寒亭区中国食品谷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2013年底升级为国字号。

  借力中国食品谷核心区建设,寒亭区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将全区所有品牌农产品都纳入到核心区覆盖范围。“中国食品谷核心区将容纳寒亭全区及潍坊市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研发、加工、物流等环节。”中国食品谷项目办综合协调组负责人万庆伟说。

  农民职业化——

  培育更多的“新农人”

  城镇化的推进及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将“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提上日程。寒亭区希望扶持培育更多的“新农人”,并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从公司到农场,寒亭区开轩庄园负责人孙传德实现了由工人到职业农民的身份转变。2011年,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区里指导下,孙传德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了600亩规模的开轩庄园,目前庄园已建立起一套“生产、销售、推广、服务一条龙”的产业模式,蝴蝶兰、葡萄、萝卜、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如今,寒亭区90%以上、潍坊市几乎一半的蝴蝶兰都源于开轩庄园。

  这位“新农人”并不满足于此,“我现在想做的不仅是产品,还想在传承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同时给市民尤其是孩子们打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绿色庄园。”孙传德说。

  然而,像孙传德一样的“新农人”在寒亭数量并不算多,“农业技术的缺乏阻碍着农民的职业化进程,‘怎么种、如何管、往哪儿销’,这些问题都是农民在职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寒亭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郑玉华说。

  寒亭区也在试图破解这一困境。去年,这个区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开展了5期培训班,培育学员600余人,并依托潍坊市俊清蔬果专业合作社等,建成了三家学员实训基地,越来越多的掌握不同农业技术的生产能手涌现出来。

  农村社区化——

  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三室两厅100多平米,水电气配套完善,各种公共服务近在咫尺……寒亭区寒亭街道叶家庄子村民徐春美的新房子成了她“炫耀”的资本。

  “村改居”完成后,叶家庄子村的各项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商业网点、社区卫生室、农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相继投用。最让徐春美感到“骄傲”的是去年建成的叶家庄子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的设施很全,我喜欢在广场上跳广场舞,俺儿子喜欢打球,俺当家的喜欢下棋,一家人的要求都满足了。”徐春美说。

  不仅如此,叶家庄子村社区化后,村民的土地也实现了流转增值,“我家的地都租出去了,一年光租金就有一万多块钱,不比我自己种地赚的少。而且我现在在村东边的蔬菜基地上班,每月还有2800块钱的工资。”徐春美说。

  徐春美的幸福生活不是个案,在寒亭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过上了像她一样的“城市生活”。

  根据寒亭区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个区59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居住条件较优的农村都将实现社区化,而这些规划点都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覆盖范围内,农民可以选择职业化之路,也可以“脱地不脱产”。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社区化加速了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