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莱芜,因体育更和谐

01.01.2015  00:13

  每天,当阳光洒在凤城莱芜,公园、广场、社区到处都是扭秧歌、打太极、跳舞、踢毽子的市民;当阳光洒在偏远山区的每个村的文体广场上,老人、孩子一起健身,其乐融融,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蓬勃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让嬴牟大地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充满朝气与活力。

2014年,莱芜市体育局围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以“为群众健身服务,办群众满意体育”为宗旨,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突出“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三个重点,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扶持倾斜基层,努力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开展,为幸福莱芜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被省体育局授予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健身工程:让百姓健身有去处

 

王老村是莱芜市最北边的一个小山村,别看这个村闭塞,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村里有篮球队、乒乓球队、广场舞队,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健身项目。而这一变化都从村里建起的文体广场开始。

王老村党支部书记魏振告诉记者,原来村里有一个篮球场,但是地面没有硬化,坑洼不平,篮球架也坏了,村里的年轻人空闲时间除了打扑克,就没其他活动了,很多老年人根本不知道健身,整个村子都没有精神。“村里没有钱,健身广场成了村民的奢望。”魏振无奈地说。

今年,在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建起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配置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和各类健身器材。“村子一下就变了,年轻人打篮球、乒乓球,老年人玩健身器材,妇女跳广场舞,原来沉闷的村子,变得朝气蓬勃,也更加团结了。”谈到文体广场的好处,魏振有说不完的话。

“扩大全民健身设施覆盖面”是今年莱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也是市体育局的工作重点。为了做好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市体育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多方筹措器材资金,争取省级体彩公益金254万元,市财政安排市级体彩公益金525万元,各工程建设单位也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己完成了6处城区重点工程、7个镇(街道)、20个社区及145个农村健身广场的建设,完成了200处农村健身广场篮球架、乒乓球台的器材更新,新配各类健身器材2100件。

 

搭建平台:让百姓健身挑着玩

 

12月10日,莱芜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闭幕式在市艺术馆举行,对为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优秀站点和康乐明星进行了表彰。随后,来自市体育舞蹈协会、市武术协会等6个社会组织表演了健身腰鼓、书法太极等节目,精彩的表演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莱芜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立了门球、网球、足球等单项比赛26项,从4月26日开幕,到12月10日闭幕,历时7个多月,组织各类比赛1000多场,30000多名群众直接参加了比赛。“全民健身运动会是我市一项重要赛事,但是这项赛事并非我市全民健身的全部。”市体育局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为了让群众参加更多的健身活动,调动群众健身积极性,莱芜市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搞好各类活动。成功组织了环雪野湖自行车比赛、够级大奖赛、社区广场舞大赛、机关干部田径运动会、足球邀请赛、乒乓球联谊赛等多项大型赛事,特别是环雪野湖自行车比赛,共吸引了全省14个地市的300余名自行车爱好者参加,取得较好效果。

走出去,迎进来,也是莱芜市推广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今年组队参加了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10个项目比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8个,给全市健身爱好者注入了强心剂。此外,还成功承办了山东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航空航天模型比赛。

 

机制建设:让全民健身常态化

 

社会体育指导员水平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水平的高低和普及程度。目前莱芜市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面向全市的健身爱好者,采取“理论加技能”的培训方式,由一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授课。今年,共免费举办了两期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三期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和一期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普及推广健身项目9项,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80名。

在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得到专业培训的基础上,莱芜市积极开展健身技能传授活动,主要是面向普通社区居民、健身爱好者,采取“指导加示范”的方式,由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骨干进行授课,每月组织一次。自6月份以来,己分别在莲河公园、府前广场、T型舞台、鄂庄煤矿、西关社区举办了六期,推广健身项目6项,受益群众600余人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芜市抓住省武术院组织“太极齐鲁行”试点的机遇,积极争取纳入了全省六个试点市之一。9月9日至11日,由省武术院带队,三名全省知名太极专家来到莱芜,深入公园、广场、站点,耐心指导,亲身示范,给莱芜的太极拳爱好者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