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庄户剧团下乡财政买单,“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覆盖城乡

29.07.2015  10:43

  “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

  7月27日上午,56岁的山亭区桑村镇桑村村民刘如军谈起月初在家门口看到的柳琴戏,觉得很过瘾:“不管是老戏《白玉楼》,还是现代戏《忠厚人家》,演得都不孬,从晚上8点多一直唱到将近11点,四邻八村的人都来看,得有上千人。”

  柳琴戏也叫拉魂腔,是枣庄一带的地方戏,深受群众喜爱。算上桑村这场,今年以来,山城街道姐妹庄户剧团在全区农村已演出80多场。在一间宽敞的民房里,姐妹庄户剧团团长崔宏兰正在指导剧团排练新编现代戏《忠厚人家》。崔宏兰介绍,21个人组成的草台班子赶上了好时候,党委政府重视,只要戏好,不愁没戏演。作为全区“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入围的庄户剧团,姐妹剧团下乡每演出一场,就能从财政领到1500元的演出费。

  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山亭区庄户剧团发展到79家。他们一边演出忠孝节义的传统戏,一边编排反映新农村生活的现代戏,既弘扬了正能量,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目前,枣庄市共有264家庄户剧团,各级政府每年花近千万元买票,全市2116个村的农民在家门口便可免费听庄户剧团唱大戏。

  枣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宝民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文化强市,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在滕州市姜屯镇沙东村委会大院,“文化大院”的牌子格外醒目。在二楼书画室,记者看到70岁的村民狄宪才正在练习书法,他指着贴满字画的墙壁说:这里比家敞亮,也更有氛围。

  村支部书记狄崇杰带领记者逛了一遍文化大院:棋牌室里几个村民正在下棋打扑克,农家书屋各类图书2000多册,电子阅览室里12台电脑上网速度很快。

  文化大院毗临村文体广场,有健身设施和篮球架。狄崇杰说,天一黑,广场灯一亮,大伙就来跳广场舞、健身,跟过年一样热闹。

  滕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赵曰祥告诉记者,全市1039个村居全部建起了统一标准的文化大院,称为“五室一场”: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游艺活动室、书画交流室、多功能室和文体广场。另外,21个镇街也都建起了综合文化中心,初步形成了城乡“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围绕便捷公共文化服务圈,枣庄市下大气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资30亿元,建设了占地52.3万平方米的市民中心,24处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共全部免费开放。农村公益电影全年放映26139场,覆盖率100%。

  文化惠民前提要把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枣庄市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浓厚的中兴公司近代工业文化以及墨子文化、鲁班文化、奚仲文化、小邾国文化和台儿庄大战爱国文化及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推树了一批文化品牌。对柳琴戏等1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117处遗址等文化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

  做大文化产业才能满足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市财政每年拿出2.2亿元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品、演艺娱乐、创意设计等文化业态渐成气候。近年来,全市推出45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15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