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生:打鬼子死了也没有遗憾

27.07.2015  18:26
革命老区山东临沂,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也是北方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抗战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担当民族大义、英勇抗击日寇的英雄。山东临沂郯城县的刘德生,就其中的一位。

  【编者按】

   鲁网临沂7月24日讯(记者 郭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抗日战争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同日本法西斯展开了八年的殊死搏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沂蒙,这片浸透血与火的土地,抗战时期同样遭受了空前的劫难,同样以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鲁网临沂频道推出系列报道《抗战在沂蒙》,展现在八年抗战中沂蒙大地上的平民英雄和他们的英雄故事。

 

  抗战在沂蒙》系列报道(一)

  刘德生,97岁,郯城县庙山镇薛庄村人,1918出生,1940年参加郯北游击队,后被编入八路军滨海军区二师四团,1941年入党,曾参加郯城“老沟战役”、郯城战役,1954年转业回到家乡。

   

  刘德生向记者回忆抗战历史

  革命老区山东临沂,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也是北方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抗战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担当民族大义、英勇抗击日寇的英雄。山东临沂郯城县的刘德生,就其中的一位。

    “打日本鬼子,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打不走日本鬼子,就没有咱们老百姓的好日子过。”97岁的刘德生接受鲁网记者采访时声音洪亮的向记者说道。

  生于1918年的刘德生,早年亲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940年在家乡加入“郯北游击队”打击侵略者,后被编入“八路军滨海军分区二师四团”,他像所有保家卫国的勇士一样,用青春热血和无悔的付出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繁华。

  “我是1940年参加我们当地郯北游击队打‘鬼子’的,当时游击队大队长叫田永亮。后来,我被提拔为三中队队长,带领40多个兄弟一起打鬼子。”刘德生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抗战经历,如数家珍,记忆力好的惊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大举入侵。1942年冬,日伪军对滨海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日本鬼子没人性,见房子就烧,见人就杀,甚至连马庄的尼姑都不放过,我这可是亲眼看到的。”刘德生愤愤的说。

   

  刘德生接受鲁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文才采访

  目睹这一幕幕的惨状,像刘德生一样的游击队员,都盼着痛痛快快的打一仗,多杀几个鬼子。刘德生说,当游击队队员时,打的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是在郯城的“老沟战役”,那是1943年。

  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刘德生每天跟着队伍行军打仗,遇到鬼子就冲锋在前,然而在吃的方面却是“饥一顿,饱一顿”,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一顿,能吃上粗粮煎饼和野菜就很满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几岁就失去母亲的刘德生,并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放弃当游击队员打“鬼子”。

  在激烈的“老沟战役”中,刘德生曾无数次看见战友受伤,甚至牺牲,就连他自己也曾被炮弹崩得伤痕累累。“在这次战役中,有次炸弹突然飞过来,我旁边一位战友的身体被拦腰炸断,只剩下上半身。这场仗,打了三天三夜才打完,几十人的队伍中,有我的四个亲密战友牺牲了。”刘德生说起这段经历,忍不住的抹眼泪。

  “那您这腿上的伤疤是怎么回事?”记者看到刘德生左大腿上的疤痕忍不住问道。

  “这是被炸弹穿过留下的,当时就血流不止,好在没有伤着骨头,算是保住了这一条腿。不过,与我那些战死的兄弟相比,我这是太幸运了。”刘德生边说边指着左腿感慨万分。

  1943年,郯城战役打响,刘德生所在的郯北游击队被编入“八路军滨海军区二师四团”,跟着部队打了四天四夜,终于看到了郯城战役的胜利。“从游击队员变为正规的八路军,有像样的军装穿了,有更好的武器打‘鬼子’了,打心底里高兴啊。”刘德生回忆起这段往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之后,他跟着部队,南征北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抗战胜利后,刘德生所在的“八路军滨海军区二师四团”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一纵队二师四团”。他随部队奔赴东北,参与到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中去。

郯城县新闻与网络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明祥和与刘德生合影

  1954年,刘德生以连长的身份复员回到家乡郯城,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历经磨难几番生死,从炮火中走过来的他,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党爱国、感恩生命的心,在家乡的基层岗位上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了一辈子。

  我们永远记住:抗战英雄刘德生!

  欢迎爆料,新闻热线0539-8292110, 邮箱[email protected]或登录鲁网官方微博(@临沂鲁网)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