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市场现代化建设

26.11.2014  11:34

  当前农村经济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实践证明,哪怕是把农民简单地组织起来,统一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其价格比起单个农民“一家一户”购买要便宜10%~30%,而且质量更有保证;而统一销售农副产品,其销售价格一般也要高许多,这一增一减就可使农民增收不少。  

     

  应当看到,中国农村由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决定了农民与市场打交道的“多维性”。随着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需要在市场上销售。在改革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习惯于把国家当做“市场”,依靠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现在,他们必须同瞬息万变并且空间不断延展的市场打交道。不仅如此,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市场,如何获取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化肥、种子、农药和农业机械,已成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的重要条件。不仅如此,农民自身的生活消费也越来越依赖市场。市场流通的质量和效率,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  

     

  一、农村市场现代化的必要性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农民群众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消费市场一旦打开,无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皆意义重大,是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口。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显示: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在农村人口中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家电消费需求。因此,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须着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强农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流通改革取得长足发展,农村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商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消费环境,而且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    

  

  现在,我国农村市场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达830处,专业批发市场732处,交易总额达到11447亿元。农村中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8.2%的乡镇有专业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市场。2007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总额达1.35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4倍。    

     

  农村流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直接带来了农村商业面貌的日新月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使农民分享到流通发展带来的好处。截至2008年6月,全国已建立连锁化农家店30万家,  34.4%的村有小型商店或超市,50.2%的村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买到化肥。不仅如此,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从城市走向农村,超市、便利店、示范店等商贸业态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  

     

  2008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752.8亿元,同比增长21.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660.7元,同比增长13.5%,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农民消费热点。在农民消费速度加快的同时,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并不高,2007年和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8.92万亿元和10.85万亿元,其中县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88万亿元和3.48万亿元,分别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29%和32.07%。这说明占全国人口2/3的农民,消费的商品还不到1/3,我国县以下的零售店铺面积人均不足0.1平方米,相当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我国8亿多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70%,但只占全社会消费的32%,农民人均每天消费仅6元左右。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农民“卖难”、“买难”问题相当突出。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市场的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1.农村人口众多,但是居住却极为分散,交通不便,难以形成集中的商业圈  

     

  由于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历史原因,中国农村地域分散、幅员辽阔。我国有2053个县,4万个乡,70万个行政村,400万个自然村,农民共2.4亿户。农村人口虽然数量庞大,集中起来具有一定的购买力,但是由于居住极为分散,人口密度较城市低,购买力分布较散,大部分地区无法支撑较多的和大规模的商业企业,难以形成集聚的商业网络。再加上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建设落后,有的地方甚至机动车都不能通达,造成农村商品的采购、运输、仓储成本很高,流通效益低下。另外,供水、供电、通信网络、市场、仓储设施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没有成龙配套,没有形成网络体系。现代商品和服务到达农村缺乏适合的“流通走廊”,农村的物流成本和经营成本都比城市要高,影响了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难以形成强大的购买力  

     

  从1997年开始,农产品市场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买方市场,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且总体上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020元)的二分之一。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就使大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要的范围之内,限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难以形成有效的购买能力。从消费成本来看:农民有时还要付出比城市居民高得多的价格购买产品或服务,如农村的交通费和电话费都比城市高很多,造成农民有限的收入还要支撑较高的消费支出,更限制了其商品消费的能力。  

     

  3.农村商品流通组织设置分散,实力单薄  

     

  农村商品市场数量多于城市,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属于商品市场的初级形式,如2008年城乡消费品市场有61535个,其中城市有24945个,农村有36590个,农村比城市多11645个,但是农村交易额比城市少很多,显而易见,农村商品市场设置分散,规模较小,实力单薄。从农村商品流通组织的构成来看,主要有两类,一是一直被当做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供销合作社系统,一是大量个体的商业、餐饮业、手工业、修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供销合作社是农村传统的流通组织,已经建有一定规模的经营网络,但由于合作形式松散,基层的供销社组织机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还有一些供销社变成了挂供销社招牌的“个体户”。分散的、实力很小的、素质不高的个体商业,组成了农村流通体系的最主要的部分,这种非正规经济,不可能促成物流、商流的“大进大出”,不可能充分满足农民现代生产、生活的商品、劳务需求,不可能有效开拓农村市场。  

     

  4.商品流通环节较多,商品价格居高不下  

     

  由于我国农村广阔,农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当商品从出厂到最终被农民购买,往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商品每经过一个流通环节,价格就放大一次,交易费用就增加一次,导致同等质量的商品,在农村销售的价格就高于城市价格,农民付出同样的价格却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样质量的商品。  

     

  二、农村市场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1.扶持、改造传统的农村流通组织  

     

  通过扶持和改造传统的农村流通组织,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有影响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郊区、县商业发展和商业网点规划,推进商业设施的提档升级,实现市场流通秩序的全面好转。  

     

  在传统的流通组织中,要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作用,使之成为适应农村商品流通发展的新型营销主体。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有22万个基层供销合作社,2365个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37个地市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1个省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成。有社员1.8亿户,职工241万,经营网点50多万个。  

     

  以供销社为基础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供销社的主要阵地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主营业务是流通,供销社应该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供销社对农村市场熟悉程度高;在农村市场和农民中有多年形成的信誉;在长期的为“农”服务中与农民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流通网络资源,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具有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的优势。  

     

  要积极推进供销社改革。一是要鼓励基层供销社通过资产入股、人员进社等形式,与农民共同创办专业合作社;二是改造现有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龙头企业;三是改组改造联合社,将各级联合社改组改造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组织,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市场代言人;四是改造供销社网络,增强基层社的服务功能,构建起具有供销社特色的新的经营网络。供销社通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三社一市”(即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村级小超市)和遍布城乡的网点为基础,以有带动力的大型公司、市场、商场为依托,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通过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现有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合作、开放办社等经济手段,整合各类社会流通网点资源,进一步拓展现代流通网络的覆盖范围,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高效、有序的经营服务体系,提高供销合作社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为“农”服务水平。  

     

  农村供销社可以通过搭建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的基本业务框架,初步构建农资、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药品、烟花爆竹六大连锁经营网络,形成城乡协调、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动有序、诚信和谐的农村供销社市场体系。  

     

  2.培育新型农村连锁店  

     

  连锁经营是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等企业,经营若干同行业或同业态的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权经营方式组织起来,在同一商业业态下从事经营,并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商业经营组织形式。在当前要积极支持用新型商业业态全面提升农村流通网络,鼓励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到郊区、县开设大型直营店,到镇开设连锁超市和便利店,运用特许经营、加盟、销售代理等方式,改造镇村“夫妻店”、“代销店”,用连锁经营新型业态重新构筑郊区、县消费品市场经营网络。  

     

  各地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农村流通业资源整合的力度。着力培育大型连锁企业,将有限的商业资源向部分优秀企业聚集,在农村建立完整的流通组织体系和连锁网络。对入主农村市场的大集团、大企业,国家应出台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放宽信贷、民间筹资等方式,加大投入,使它们在竞争中增强底气。“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要大力调整流通业态,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乡村投资建立连锁农家店,推动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在农村乡镇建连锁超市是让连锁超市发挥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方面的作用,尤其在农产品进城方面,连锁超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连锁超市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与当地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购销,将当地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纳入超市,或者对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后,将其纳入超市经营。这样,发展乡镇连锁超市,不仅为农村农副土特产品打开销路,促进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而且还能构建以“基地+加工+销售”为模式的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连锁超市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等方面的管理规则,各个环节的责任管理,杜绝了假冒伪劣、变质超期的商品流入和销售。通过价格的优势、质量的保证、售后服务的承诺等方面的经营管理特色,吸引大量农民前去购物,就保证了农资产品的质量和农民的食品卫生安全。所以,连锁超市在农村乡镇的扩张,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当地的商业文明。  

     

  专业化的连锁批发运销组织,运用现代交易方式,缩短产品买卖时间,减少交易次数,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以农产品的保鲜、保质、储藏、运输等增殖服务,使加工后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连锁企业的超市、连锁店,以更高的附加值进入消费者手中,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同时,连锁超市的进入,可以强化当地市场竞争,淘汰一些低质量的个体商业、规模较小企业,带动当地一些中小型企业进一步的整合,组织规模和组织结构进一步改善。  

     

  目前,根据我国国情,首先要鼓励城市大中型商业企业或有实力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各种连锁经营方式进军农村市场,引入连锁经营,把连锁店连到城乡结合部、县城或农村乡镇,把大店、名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的管理和丰富的商品带到农村,把众多的小企业组织起来,建立新型的农村零售业组织,有效地改变农村零售业分散经营、无序竞争、流通效率低下的状况。  

     

  3.构建统一的配送中心  

     

  要大力发展农村物流,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中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和统一服务”,有效监控直营连锁,是从流通源头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消费领域的治本之策。积极引导现有农村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针对农村流通特点,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加快制定合理的农产品铁路运输价格,降低公路运输的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杜绝对农村商品运输的乱收费、乱罚款。加快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村商品物流环境。  

     

  要充分挖掘现有物流网络设施潜力,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吸收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参股或加盟经营,借助社会各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联合组建配送中心。具备条件、集散功能强的供销合作社可根据需要建设规范化的配送中心,努力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商品配送电子化,提高对连锁经营企业商品统一采购和集中配货的比例。暂不具备条件的,可通过联大、靠大,依托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专业化的配送服务,实现农村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  

     

  还要提升邮政系统服务“三农”的能力。目前邮政系统分布在农村的邮政支局(所)和服务网点、农村乡邮员遍布全国,网络优势明显。邮政系统要发挥自身优势,按照现代流通业的要求,发展服务农村市场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完善流通网络,切实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质量,通过减少损耗、减少收费、减少流通成本来降低农村的物流成本。  

     

  4.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个高效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农业市场风险,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有利于国家农业宏观调控和推进农产品产销标准化进程。因此,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服务农业生产,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  

     

  2000年后,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逐步活跃起来,但交易品种不多,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美国2003年的农产品期货和期货期权品种多达50多个。在我国主要农产品中,稻谷、小麦、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玉米、大豆生产量分别为世界第二位和第四位,但由于目前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较小,对国际价格影响力有限。这些农产品的期货交易中心主要在芝加哥、伦敦和纽约,为全球金融资本所掌握,其不利后果是:对一些我国出口量较大的农产品,国际市场的主要买家可在产品集中上市期间,通过打压国际期货市场价格以获得较低的买价。  

  

  目前,如何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不仅需要期货市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渠道创新,搭建农民与期货市场联系的“桥梁”与“纽带”。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创新农民参与期货市场的路径,特别是要善于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种中介组织拉近农民与期货市场的“距离”。  

     

  三、当前开拓农村市场的新思路  

     

  1.向农民提供赊账销售  

     

  农民消费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卖后买。只有把手中的农产品及时、价优、顺利地卖出去,完成农产品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实现农产品价值,获得收入,农民才会有钱去购买工业品。此外,农产品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收获有季节性,这就导致农民的现金收入只在农产品收获季节时才有,而需求是始终有的,一年中农民总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针对农村的这种普遍现象,“农家店”从经营策略上允许农民对商品进行赊销,这样不仅扩大了商品的销售,而且满足了农民的日常需求,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及时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农资支持。等到收获季节,再要求农民归还所欠的货款,或者用手中的农产品抵消所欠的货款。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2.采购适合农村市场特点的商品  

     

  农民消费具有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之必需为主和追求商品的经济实用性等消费特点,不仅如此,而且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针对农村市场的这些特点,连锁“农家店”总部采购的商品应适合农村市场。此外,“农家店”深入农村第一线,对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最为了解,要结合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向供应商定制产品。连锁“农家店”与供应商联手,研发并生产适合当地农村消费特点的商品,特别是小规格低价位的商品。浙江供销超市有限公司采购上海达能饼干在绍兴地区销售时发现,农村消费者对3、4元一包的达能饼干避而远之,原因是大部分消费者对这种“这么贵、又不知道好不好吃”的饼干没有消费信心。公司立即与达能饼干总部取得联系,在介绍了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后,双方随即做出决定:为农村市场生产一种相同质量但规格较小的饼干,售价一元。这种小包装达能饼干一经推出便得到农村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因此连锁“农家店”在销售商品时,注重发现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与供应商联手,生产针对农村市场的商品,才能更大地挖掘农村市场的商机,满足农村销售者的需求。  

     

  3.扩大“农家店”的服务范围  

     

  农村商业企业要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增加服务功能。如增加药品销售,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药品的假冒伪劣案件80%出现在农村,是我国假冒伪劣药品的重灾区,也是影响农村卫生水平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要以连锁“农家店”为载体,设立药品经营专柜,将药品送下乡,方便农民安全用药。此外,“农家店”还可将自己的经营覆盖到烟草、书籍、报刊、音像制品,代售邮票、信封、明信片、电话卡、代办公用电话等方面,所提供产品和服务应由总部或配送中心统一向“农家店”送货上门,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农家店”要能提供足够多的品种,以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方便农民,丰富农村生活。此外,由于我国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去外地打工,剩下的留守人员中几乎全是老人和儿童,“农家店”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送货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