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加气站惨淡仅出租车光顾 8年省出1辆新车

08.07.2015  18:17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刺激下,青岛电动汽车发展正步入快车道。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分支——天然气汽车发展不尽如人意:全市仅有CNG(压缩天然气)汽车不到两万辆,除去公交车和出租车,社会车辆仅有数千辆。

  与两万辆天然气汽车对应的是,青岛富裕的天然气供气能力。随着董家口LNG(液化天然气)码头投入使用,青岛已由天然气输送末端城市变为首端城市。有家门口资源优势,青岛天然气汽车缘何发展不畅?日前,记者进行了调查。

  空荡荡的加气站

  在泰能集团株洲路加气站经理潘世宁眼中,经营加气站不是个“好活儿”。尽管地处海尔路株洲路要冲,每日加气量只有区区6000立方米,仅为设计能力的40%。“每天来加气的就是几百辆跑到附近的出租车,社会车辆寥寥无几,站里经常是空荡荡的,经营压力太大了。”他抱怨道。

  相隔不远的聚福源加气站情况更不乐观。因为开业时间短,聚福源每日加气量只有5000立方米,经营者也是一筹莫展。

  这两家加气站的窘境并非个例。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建成加气站60多座,设计加气能力120万立方米。由于天然气车辆不到两万辆,每日加气量只有区区五六十万立方米,“吃不饱”现象极为严重。

  “有公交车加气业务的经营相对较好,只靠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可就惨了。”青岛泰能汽车燃气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国说。据他测算,按目前已有加气站富余的设计能力,还可满足十万辆日均行驶30公里的家庭轿车的需求。

  加气站的“惨淡”让出租车司机王玉明又喜又忧。喜的是加气方便快捷,忧的是,这么好的天然气,除了公交车、出租车,全市社会车辆使用的寥寥无几,感觉怪可惜的。

  作为资深出租车驾驶员,王师傅开天然气汽车近8年,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如今的“坚定派”,天然气汽车形象一点一点在他的心中树了起来。

  “我开的是全市第四辆油改气的出租车,当时为了迎接奥运会,响应政府号召才改的,其实心里很忐忑”,王玉明这样描述当年改车时的心理,“一担心汽车安全,二担心汽车动力,三担心用车成本。”可是用过一两年后,心里的顾虑一扫而空。安全自不必说,动力比照手动汽油车,差不到半个挡位,完全可以接受,而能源消耗成本的下调让他由衷地感觉“改着了!”

  “我给你算笔账!天然气和汽油基本一比一消耗,现在中间的价差1.6元,以每辆出租车两班跑450公里计算,一天可节省燃料费70多元,一年可节省两万多,8年一个周期内正好省出一辆新出租车钱。”他说,这还是油价低的时候的账,油价最高时,价差能达到两块多,省的更多。

  环保的“账儿”则更有算头。“同样型号的汽车,烧天然气跟烧汽油相比,排放出来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确实小不少。”环保技术专家告诉记者,汽油经过燃烧后,排放出来的尾气包括碳氢化合物、硫、PM2.5、金属离子等,而天然气燃烧后,排放出来的尾气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夹杂很少一些细微颗粒物,大力推广天然气汽车对空气治理将有极大帮助。

  忧虑的“准用车人”

  既然天然气汽车在经济和环保上都有账可算,为什么在社会车辆中还是推广不起来?

  油气价差不稳定,气源供应不确定、维修保养不便、有安全隐患……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答案。市民孙先生的改车经历几乎就遇到了这全部的问题。

孙先生是东营人,2009年下半年买了一辆自然吸气的手动挡家轿,车开了两年后,一出保修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