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我们上过的体育课(下篇)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生时代最难忘的是体育课,最激动人心的是运动会;
对大多数人来说,体育课意味着青春与热血,友情与竞争,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
当年上体育课的种种感受,温馨的、有趣的、好玩的……想起来,充满快乐,充满回味。
本报《匆匆那年》专题带您一起回忆那些年的体育课,希望以此激发起大众埋藏在心底的健身意识。
印记五:上世纪90年代
体育课挂上升学考
出场人物:企业高管 个体老板 体育教师 记者
进入90年代后,动画片、各种玩具、电影、电子游戏等等都开始进入寻常百姓视野,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童年更丰富了。这个年代,体育课的记忆属于80后们。
“我记得90年代初,考试的观念还不是那么重,每天都在学校疯玩。”济南某公司高管、1990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张永亭在接受采访时称。要说体育课,因为小学是在潍坊某县的村小就读,他根本没有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那时候农村孩子哪有那么多项目,老辈人传下来的体育游戏多一些,像拍洋画、撞拐、迈步、砸皇上啊,学校里玩不够,回到家在街上接着玩,不黑天都不回家。”至于女生都玩什么,张永亭的记忆也很深,“女生最爱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跳大绳,输了老师还让她们为我们表演节目。”
同样是90年代初上学,生长在淄博张店的孙长晓所经历的体育课就丰富多了。“当时我们所在小学的条件是比较好的,有两个体育老师,1米8大的大个子,每周两节体育,内容很丰富,同学很喜欢上体育课。唯一不足的就是学校场地太小,没法踢足球。”
个体老板杨兵算是同学中比较富有的一位,上学期间他是一个淘气生,是班里最活跃的体育分子。在今年的同学聚会上,大家回忆起小学时代,杨兵的体育事迹成为大家热聊的话题。“记得你从三年级开始就代表学校参加镇级运动会,从30米、60米到百米跑,你都是全镇第二,你就是‘二哥’的命。”正是因为他的短跑出色,文化课十分一般的他愣是凭借体育生的优势,上了重点初中以及后来的重点高中。回忆起点点滴滴,杨兵说,“其实我也受了不少苦,从中学开始,当同学们每天下午可以到操场自由活动放风时,我都是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一次次冲刺,也很累的。”
对于中学生而言,有谁对引体向上不恐怖?农家娃王强就是一个另类,跳上单杠拉20个脸都不带变色的。“我1997年进入济南九中,因为是农村来的,和城市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有些差距,体育课是我扬眉吐气的机会,长跑、引体向上全班第一,特别是引体向上,全校都数得着。”也因为此,王强凭借强壮的身体,年年校运会为班级争名次拿分,成为了班级英雄。
天生爱跑,能跳,自然是体育课积极分子,即使不是积极分子,也总能在体育课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享受天真浪漫的美好时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体育课意识逐渐淡了。“我记得1995年上初二开始,老师、家长对文化课要求得特别严,升高中的压力越来越大,体育课逐渐沦为配角,基本可有可无了。”现供职于齐鲁网的记者郑亮亮回忆称。
这和时代的发展是吻合的,“分分分学生命根,考考考老师法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90年代初中生记忆深刻的顺口溜揭示了他们当时背负的升学压力是多么大。
除了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层面,9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体育文化由于电视、报纸的传播开始在学生心中碰撞、融会,传统的体育课模式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男生忽然在现实世界中认识了乔丹、罗纳尔多,女同学们忽然在虚拟世界里认识了流川枫、樱木花道,再让学生们去做广播体操,练跳高,这肯定会使学生越来越丧失兴趣。”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同时也是一名80后的济南十五中体育教师侯卫东如是说。
对文化课的看重,独生子女生活质量的改善等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中国青少年体质下降,也就在这个时期开始了。为改善这种局面,一项名为中学毕业生考体育的政策——俗称的体育中考也应运而生。
“800米不及格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说这话的是记者的女同学张莹。她本身身体偏胖,从小又娇生惯养,自上初一开始她就没跑及格过。“1997年刚初三,当我得知中考增加了体育测试的消息后如惊天霹雳,800米10分,跳远10分,铅球10分,800米是我的死穴啊。”张莹回忆说,为了分数,她每天晚上学习完后都要去跑步,“没有场地,就在大街上练。”两个月后她竟然达到了及格线。
不可否认的是,体育课虽然在90年代中后期挂上了升学考试,而且分值愈发加大,可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并没有止住,并愈演愈烈。
背景简介: 学校体育步入上世纪90年代,法制化是一大亮点。如1990年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年的《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法规中都把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放在了重要位置。
1994年,在落实上级“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的通知中,山东各级各类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山东省被评为全国小学生“雏鹰起飞”优秀省。
1996年开始,全省开始实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体育政策,即延续至今的“体育中考”。
1997年,山东出台的《山东省体育条例》,为发展山东省学校体育卫生事业,增强广大中小学体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998年至2000年,山东省冬季校园长跑活动影响深远。
印记六:迈入新世纪
体教结合深入,开启新征程
出场人物:白领 公务员 高中生 出租司机
进入新世纪后,当体育运动在中国青少年中形成一种时尚和潮流,甚至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以51金超越美国成为金牌数第一的国家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集合、站队、自由活动。”今年25岁,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王文浩讲述起他的中学体育课时光时,随口就蹦出这句话。王文浩生长在城市,他告诉记者说,小学的时候已经对传统体育游戏不感兴趣了,体育课就是学学广播操,跑跑步,“到了高年级,给你个球,一堆人争抢。”
小王的中学是在济南育英中学上的,一个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可他连垫球都没学会。不是他不想学,“实在是不感兴趣,我记忆最深的是,老师带着做完准备活动后,踢球的踢球,打篮球的打篮球,而女生有少数参与活动,其他都是站在阴凉处聊天。”
在某机关工作的年轻公务员李彤回忆起他所经历的体育课,无奈地说,“体育课真没什么特别深刻的记忆,要说最深的是经常被文化课取代是真的,我记得初二下学期开始经常性的。”
公司职员王珊谈到她的体育课,竟然是“不喜欢”。“从小到大,最让我头疼的莫过于体育课了,好像与体育有关的细胞为零。”王珊说,“小学跳山羊我就没跳过去,从那时候起我就害怕体育课了,中学长大了,也渐渐学会找借口搪塞体育老师,翘课时常发生。”
当然,当阳光体育大潮在新世纪开始后席卷中国校园时,体育课也有美好的回忆。
16岁的刘文毅今年刚上高中,他是位练家子,身体硬杠杠的。原因是他所就读的济南玉贤小学开展了武术进校园活动,从他进校门那天开始,就开始跟随师父练习太乙门功夫,“就是打心眼里喜欢武术,家人都很支持我。”2009年,刘文毅便开始参加全国和全省的传统武术大赛,获得一次全国金牌和四次全省一等奖。这应该是选择特色体育课程给与他的最好褒奖。
出租司机孟亭现在没时间参与运动,这让他十分怀念学生时代的体育课。“我是农村的孩子,小学体育课还不怎么丰富,到了中学后就好多了,学校传统项目是足球,有学校、级部、班级足球队,每周都有比赛,一到体育课,40分钟全部都用在了踢球上,如果体育老师安排其他项目,大家会集体反对。”
不管喜不喜欢体育课,90后们大都经历过体育中考,大家的测试又是怎么过关呢?采访中,大部分人都表示靠的是“临阵磨枪”。
为什么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王文浩的话代表了一种观点,“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时代,玩手机、玩电脑、玩游戏、看电影、K歌……可娱乐的方式有很多,体育课又不新鲜,自然就让我们应付一下了事了。而且,喜欢体育的同学,谁不看体育赛事,专业知识甚至比体育老师知道的都多,比老师玩得都好,自然兴趣就淡了。”
体育课上不好,各方面的抱怨都有。应试教育环境下,从三岁早教开始培养各种兴趣,美术、钢琴、小提琴……十八般武艺样样得精通。小学开始,繁杂的学业蔓延至周末,仅剩几节珍贵的体育课还总被主课老师占用,谁还有时间运动?从社会层面讲,想运动了,想踢个球吧,都是高楼大厦,在哪踢呢;从校方讲,体育老师严重不足,学生数量太多,根本顾不过来;从家庭方面讲,孩子都是娇宝宝,受伤了可咋办……
体育课怎么变?应该给孩子设置什么样的体育课?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是把体教结合落到实处,从政策、观念、措施等方面大变革。体育课宗旨目标应该是,要让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并且这些技能将来能够伴随他们终生,学生的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也会让他们有锻炼的积极性。
现在,随着全民健身上升国家战略,学校体育愈发受到重视,体育课应该也必须开始新的征程了。
背景简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2006年,国家提出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后,山东省政府广泛发动、周密部署,以迎奥运,承办全运为契机,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山东省中小学实际,认真组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初步形成了学校体育“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的局面。
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后,围绕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作为体育职能部门,山东省体育局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和重新审视,达成了共识。就是积极与教育、财政等部门沟通合作,强力推进“体教结合”。
2011年,山东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面向全省所有中小学,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田径5个项目的校际联赛。2014,中小学生联赛又增加了羽毛球项目,达到了7项。
2014年又启动了全省中小学生普及游泳运动试点工作和全省中小学超体重学生“健康夏令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