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我们热过的健身运动(下)

05.02.2015  12:03

  全民健身,一项新的国家战略。这是所有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的利好,也是未来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升和发展的福音。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对单一、传统的健身模式发展到今天多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全民健身潮流,记忆的深处有哪些健身事儿呢?群众体育事业发生了哪些变革?

本期《匆匆那年》专题,我们讲讲上世纪90年代和步入新世纪后,大众的那些健身记忆。

 

印记三:上世纪90年代

 

运动方式走向多元化

标签:健美操、呼啦圈、台球、足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资讯的畅通,大众对体育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开始享受职业体育赛事,社会上也冒出了所谓的贵族运动,人们还知晓了《亚健康》,等等吧,群众体育真正开始走向多元方向。

90年代初,一个新的名词“亚健康”进入了国人视野。“以前真不了解,出现了后才知道所谓的有氧运动,才明白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聊城退休纺织工人沈女士回忆称。同样是90年代初,一句“呼啦圈,让你的腰肢摇起来”,这项起源于欧美的、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也热遍山东,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济南英雄山毽球站点的王荣美阿姨今年55岁,回忆她所经历的90年代的体育活动,记忆犹新的是健美操。“我当时在济南郭店上班,下班骑车就往家赶,吃完饭就换好运动服去跳健美操。”王荣美回忆说,“1995年,中央电视台出了个节目《健身五分钟》,就是那个已经去世的马华,让人记忆太深了。”更多人铭记的是,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爱美的女性都会有一条健美裤,不管身材是胖是瘦,借用今天的话说,要没条健美裤,都觉得丢人。

济南西郊某村的姜林海在90年代中期非常热台球,当时作为20来岁的青年,他把台球桌搬进了院子里,“每天都有邻居到家里来打球,尤其是晚上,在院子里挑灯夜战,经常是围着厚厚的一层人。”想起当时的情景,姜先生依旧唏嘘不已。确实,台球80年代进入中国,进入90年代后大众化,大街小巷遍布城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世纪初。

与台球相比,9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保龄球运动被称为贵族运动,在山东流行起来是1995年后,“到1998年短短的三年时间就达到了顶峰,就像如今有较大规模的KTV一样,保龄球馆那个最火的年代几乎遍布全省的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以济南为例,当时差不多有460条赛道。”山东省保龄球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吴冰保龄球全民健身俱乐部经理张晓晖表示,“之所以说它贵族,因为在当时打保龄球一个晚上要消费上千元。”与保龄球这种贵族运动相同,当时的健身房也算奢侈产物。90年代后期,满足白领阶层需求的高档健身场馆悄然出现,专业健身器材也逐渐兴起,健身场馆的出现也预示着健身将走向职业化。

在90年代末,还流行起了健身路径。济南历下区体育局群体科长刘松岭回忆说,1997年,她刚进单位,区里安排了两条健身路径工程,也就七、八件器材,一条配给了解放路办事处,一条配给了现在的燕山街道办事处,“那个年代,健身路径是个新鲜玩意,老百姓见了都很高兴,使用率非常高。”

90年代还是中国职业联赛大幕开启之时,像足球、篮球。并且,中央电视台也开始对国内的赛事进行转播,当赛事市场表现不佳时还会引入国外的经典赛事。足球运动盛行得“一塌糊涂”,社会上各阶层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高涨,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淄博球迷协会会长何兵讲述说,“95年泰山将军夺得足协杯,97年十强赛中国打进世界杯,98年法国世界杯,那个年代做个球迷是那么的幸福,也愿意让孩子去踢球。”

嘉宾点评 山东省体育局群体处    杨勇 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制、民营经济的兴起,群众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的、大型的体育活动逐渐向社会化、阵地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向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的观念,健身方式五花八门,各种健身方式几乎与世界同步。群众健身不仅是追求健康,同时也是追求时尚的表现。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的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纲要》颁布2个月后,199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决定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体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自此以后,社会体育一切都围绕全民健身开展。

山东事记: 1995年,山东省政府制定了《山东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方案》,这一阶段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重点,大大推进体育社会化。成立了省全民健身监测指导中心,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网络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构。

1998年,分布在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全省6个地市的首批全民健身工程验收;1999年5月1日,山东省首届全民健身节举行。

据1998年统计,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35%以上,学生达标人数占在校学生的90%以上,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也得到快速发展,整个群体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印记四:新世纪至今

 

全民健身潮流来袭

标签:健身工程、协会俱乐部、户外、广场舞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们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百姓对自身精神需求也逐年提高。在政府的推动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场馆设施、健身工程遍地开花,各类体育协会组织逐渐完善配套……同时反映在运动项目上,无论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大众项目,还是随后进入中国的各小众项目,可谓数不胜数,很难用一两项运动去涵盖这个年代的运动潮流。平日、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外出锻炼,跑步、打球、踢球、爬山、骑自行车等等,都已变成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人们的业余生活更趋多元。从思想到四肢,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由发展、全面解放的状态。

“2009年,我们山东办了全运会,我在奥体中心看见了刘翔。”家在高新区的济南市民王林成感叹着他经历的新时代,“从奥体开工到竣工,我是看着它全面建成使用的。”不仅是济南,因为全运会,山东17市的新改建129处体育场馆,这就是“全民全运”的最好注解。

今年24岁、在山东体院读研一的姚继富同学回忆起家乡——泰安市岱岳区下港村的变化,两个文体小广场便是标志之一,“应该是2006年有了健身路径,这两年又增添了文体小广场,村里人的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姚同学家乡的体育变化,正是山东大力实施农村健身工程的一个缩影。截至2014年,全省行政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63%,进度已超额完成国家“十二五”场地设施建设规划指标。

长跑一直以来都是大众的健身方式,但进入新世纪后,马拉松赛事的兴起,赋予了长跑更多的内涵。晨跑、夜跑,快跑、慢跑,独跑、约跑,从“今天你吃饭了吗?”到“今天你跑步了吗?”,跑步已成为都市人一种时尚的打招呼方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又岂止是马拉松,户外、广场舞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健身方式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社会。加入不同的体育协会或者俱乐部,甚至是草根健身团队,开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个性化健身项目成为人们追踪的焦点。

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体育在不经意间悄悄走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改变了我们的作息时间、生活理念、潮流时尚。

嘉宾点评: 山东体院社会科学系副主任  张基振   在政府层面讲,北京奥运后国务院批准设立“全民健身日”和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使中国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关注民生方面又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而全民健身也不再只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了。因为体育是民生,为老百姓建设身边的健身场地、组织身边的健身活动、组建身边的健身组织都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层面讲,“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已成为健康、文明的社交方式。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怀已体现在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注重对方的生活品质等方面。之前吃吃喝喝的交际方式已然落伍,更别提攀比吃喝等老土作法,比健康、比阳光、比锻炼是当今人们相互炫耀的资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给体育事业的前进指明了方向。人们的体育价值观也在转变,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活动,而是大众都参与的活动,人们的价值选择也趋于多元化发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从“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山东事记: 2004年,山东省人大颁布了《山东省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以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全省全民体育健身月、健身设施的规划建设、健身设施的开放以及资金保障方面都做了专门具体的规定。这预示着山东的群众体育事业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005年,山东成功获得第十一届全运会承办权,省委、省政府和各级体育部门按照“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办赛理念,全面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步伐。

2006年至2009年,山东群体工作紧紧抓住北京奥运会、十一届全运会的筹备和举办契机,遵循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民健身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9年和2011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和印发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为贯彻落实好《条例》和《计划》,2011年,围绕建设体育强省目标,山东省制定出台《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对未来5

年的群众体育发展作了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并在全国率先全部出台了省市县三级《实施计划》。确立了全民健身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为促进各级各部门履行全民健身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