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强化“三链融合” 推动科技创新

22.04.2015  13:33

      德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德州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按照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的原则,已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创新示范、成果积聚与转化、物流商务、休闲旅游、宜居生态五大功能的区域综合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一是打造 产业链 ,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基础。 以建设健康食品产业示范高地为主线,按照“一区三核、三园联动”的建设思路,打造了金丝小枣、马铃薯、调味品三个特色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养殖、玉米精深加工、现代农业物流三个配套服务产业。截至目前,园区核心区已引进和培养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10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德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年销售收入7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6.7万人。

      二是部署 创新链 ,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园区相继建成了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金丝小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马铃薯产业技术战略示范联盟、山东省复合调味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企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百枣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省级创新平台、34家德州市市级创新平台。园区引导企业先后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设计院、山东大学等2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转化各类农业科技成果近百项,先后引进、培养各类人才350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30人,高级职称人才47人,院士2人,“千人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建立了216人的产业技术人才专家库。研发平台和高端人才的引进,为园区农业自主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力引擎。

      三是打通“资金链”,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在原有园区管委会和专家委员会基础上,成立园区投资管理公司,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1+N+N”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管理。设立2亿元园区建设专项基金和1亿元创业引导基金,鼓励园区内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引进寿光农商行,在园区成立圆融村镇股份银行,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