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新跨越 改革再扬帆:释“红利”增活力

03.12.2015  08:48

  记者 陈长礼 摄

  11月30日,一个涉及南部山区近16万人生活的议题成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的重点。长期以来,南部山区是全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泉水补给区、水源地,为全市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年来这里无序开发问题严重,生态遭到破坏。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未来何去何从?会上,从市领导到市直部门负责人,大家谈观点、提建议,交锋中有了改革共识——这里应该做“减法”,定位为生态保护区、全市绿色发展示范区,未来应当改革体制机制、调整考核方式、加大政策扶持。

  虽然这样的讨论还未投入实践,但假以时日必将为南部山区、为16万群众带去福音。或许你没有参与改革的决策,或许你也没有细究改革的动向,但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改革,正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破除体制积弊给发展以活力,它以群众呼声为指引让百姓更有“获得感”。在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改革开放无疑是新时期的最强音。

  “十二五”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拉开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引领全市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时值“十二五”收官之际,回首一路艰辛跋涉,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段不平凡的道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A 落下“关键子”盘活“满盘棋”

  今年“十一”期间,搬到章丘的济南野生动物世界7天揽客9.29万人,成为济南的“明星景区”。事实上,该项目一期工程只用了一年多的建设时间,它的成功得益于PPP模式。这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可以为项目建设提速。济南市首批PPP项目,还包括市民关注的轨道交通R1、R2、R3线,以及与“海绵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生态工程。

  时间回到“十二五”启幕之时,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作为省会城市的泉城也遭遇困境,济南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上。改革,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走活改革“整盘棋”。

  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行政管理事项调整,让企业和市民少跑腿;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措施,进一步优化了办事程序,提升了服务质量;取消或免征行政收费、降低收费标准;公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管市场……该放的权全都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和谐。

  伴随财税体制、土地、价格、对外开放等领域整体改革方案的推出,一些以往想改改不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多点突破、全面开花:农村改革、社会事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相关重点领域的改革,让泉城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稳健。

  B 啃下“硬骨头”激发新活力

  经过30多年的持续改革,很多简单的问题已经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断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问题,是这一代人应有的担当。在7月3日召开的市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上,我市把改革推动作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动力之首,坚定地提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向改革要红利、以改革增动力”。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新老问题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等困难和问题,主动作为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困难企业帮扶解困和改革发展加快攻坚,有效解决了企业和职工实际困难,化解了很多历史形成的深层次问题矛盾。通过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总数目前已达37家,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公经费”是群众广为关注的话题,也是改革必须要推进的领域,还是一个涉及很多单位、部门利益的难题。我市加大改革力度,全部公开2015年市本级及各县(市)区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大力压缩行政成本和一般性开支,想方设法把钱花在刀刃上。我市在预算管理体制、绩效管理机制、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大力推进预决算公开,建立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将地方教育费附加等11项政府性基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把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10%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社会保障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也因此难度更大。我市积极推进对我市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制定工作;将大病保障范围由过去20种大病扩大到所有病种,对居民一个医疗年度内个人累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1.2万元的部分,按比例给予补偿,实现了参保人符合居民大病保险报销范围的住院和门规费用在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结报;实现养老、医疗基础保障全覆盖、城乡衔接,逐步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制度的基石日益坚固。

  啃硬骨拔尖刺,“深改”需要担当。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有序推进改革,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C 增强“获得感”赢得满堂彩

  民为本以固邦。“十二五”以来,千百年来的古训在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城市里再次迎来新的诠释。

  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棋局下,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文化等改善民生领域的改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瞄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把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新增就业人数纳入科学发展观全方位目标考核范围,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已经形成,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企业吸纳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全面落实。

  教育是民生之基。我市研究拟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资金管理办法;“公办不择校、择校选民办”的就学格局加速形成;同时,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医疗是民生之需。我市有序推进村卫生室、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完善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

  城市发展进入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爬坡期,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数据而不顾可持续发展,也不能盲目转方式调结构而忽视不断扩大的民生需求,如何妥善处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唯有抱定以民为本的初衷才不会偏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航道。

  “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就要启程。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坚信,全面深化改革的滚滚大潮,将冲开一切阻碍发展、束缚活力、抑制创新的藩篱,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攀新的高峰。

  原标题【 辉煌十二五新跨越 改革再扬帆:释“红利”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