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河清水半河鱼”重现沙柳河

13.07.2015  13:45

 

            眼下,正是青海湖湟鱼洄游产卵的时节。
  在青海湖沙柳河畔,记者看到成群的湟鱼正逆流而上到河上游产卵。“湟鱼学名叫裸鲤鱼,没有鳞片的鲤鱼,为了适应青海湖的环境,湟鱼鳞片都退化了,一年才长一两肉。”来自聊城的援青干部高治国说,青海湖水不适合产卵及孵化,所以每年这个时候湟鱼都会逆流产卵经过这里。
  两年前,沙柳河中段曾经被沼泽和生活污泥堵塞,湟鱼经常在产卵途中搁浅。
  湟鱼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物种。青海湖鱼种单一,只有湟鱼,湟鱼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青海湖鸟类的数量。可以说,湟鱼在青海湖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关系到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为疏通湟鱼洄游通道,2013年,山东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环境生态治理项目,通过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建设育苗繁育池等工程,有效改善了沙柳河的水质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一系列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实现护鱼保生态目标的同时,沙柳河目前也成为刚察县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到旅游旺季,观鱼、放生的游人络绎不绝,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现在这个时候往河里看,可以用‘半河清水半河鱼’形容,水里发黑的这一片全是湟鱼,很壮观。”高治国说,“这个项目的实施给刚察县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来旅游的人数达百万次以上,经济收入达到了1500万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改善了这条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给湟鱼产卵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条件。
  湟鱼洄游也吸引了大量候鸟前来繁殖。据高治国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期,青海湖的湟鱼曾遭到大量捕捞、濒临灭绝,直接影响到青海湖鸟类数量,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目前,仅沙柳河两侧的鸟类就比十年前增长了一倍。“经过多年保护,目前青海湖中湟鱼数量约有1亿条,周围鸟类近20万只,其中30多种是仅在青海湖才有的珍稀鸟类。”高治国说。
  同时,依托生态治理,山东正在沙柳河两侧援建藏城核心区,这将是青海湖周围唯一一座高原海滨藏城。
  如果说沙柳河环境生态治理实现了青海湖畔“人—鱼—水”的和谐共处,青海湖农场养殖小区的援建则为青海湖边“人—畜—草”的和谐共存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保护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退耕还草工程,青海湖农场因此也一直是生态保卫战的主战场,因牲畜散养争地问题农场的畜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职工收入也一直不高。同时,青海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牲畜饲养困难甚至被冻死等问题也一直存在。
  为此,山东投资720万元为农场援建了4个养殖小区,建设畜牧暖棚72个,总计14400平米,节约近8万亩草场。同时,通过反季节育肥和加快牲畜出栏等措施,减少了冬春季牲畜饲草的消耗,实现了草畜供求平衡,提高了牲畜的出栏率和繁活率,实现了草畜供求平衡,也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我们青海湖农场距离青海湖只有一两公里,所以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任务很重。”青海湖农场场长阿生福说,“目前,通过山东援建,我们农场现在有2000多只羊,700多头牛,畜牧暖棚方式饲养总共占地才100多亩,放在以前散养恐怕要2万多亩地才可以,这样我们不光有了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得到提高,也能完成生态保护的目的。
  援青五年来,山东高度重视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治国说:“未来的发展,重点打造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使老百姓的收入翻一番以上,让生态环境越来越美。
  据悉,山东今年还将投4900万元,在海北州4县和青海湖农场新建33个畜牧暖棚,提升受援地抗寒保畜能力;并安排800多万援青资金投向水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实施刚察县沙柳河环境生态保护项目,祁连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建设项目。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