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加快区域新旧动能转换

26.01.2018  14:11

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整合科技力量,共享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完成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提升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跨越发展的作用。通过整合我省创新资源,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探索新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可以为我省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参与创新要素丰富、基础雄厚

创新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投入,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66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国家地方共建实验室53个,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与此同时,产学研创新协同机制逐步建立。全省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机制。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依托17家国家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了产业发展战略、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为协同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我省拥有驻鲁两院院士40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3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人才及团队50个;“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64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9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015人;累计引进6.9万留学人员和一大批外国专家来鲁创业。
  此外,我省还拥有一批具有国家级潜力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关键技术。目前,我省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E级超算中心、量子国家实验室(山东)等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青岛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端医疗器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等16个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拥有全氟氯碱离子膜制备技术、芳纶生产技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35项未来可以占领国内外科技制高点的重大关键技术。

高水平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记者了解到,我省区域协同创新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在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跨单位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创新推进乏力,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较少,深度合作不足,重大协同创新成果不多。而且,我省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较低,目前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实体推广平台缺失,导致从成果到应用的“桥梁”缺失,出现“肠梗阻”现象。

另外,协同创新的活力相对不够、领军人才相对不足。我省两院院士不到江苏的一半,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不足江苏的1/3。缺少像华为的任正非、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式的领军型企业家。

那么该如何攻克上述难题,提高我省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省区域办相关负责人建议,应围绕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立足提高核心创新能力,通过建平台、强主体、促转化、筑高地,不断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高水平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平台需要加大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的政府扶持力度,引导全社会资源,瞄准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技术需求,选择我省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突破口,确保平台定位清晰、任务明确、上中下游紧密衔接。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鼓励企业牵头建立“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筑专利共享平台,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是当前的普遍问题,区域办相关负责人建议,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创建济南、青岛、烟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积极推进技术产权化、成果资本化、转让市场化。另外,他建议通过采取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多种方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转化科技成果。

构筑区域协同创新高地,就要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济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有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构建覆盖种子期、初创期和发展期科技型企业需求的金融体系。


4万亿项目驱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1月30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改委、科发改委
先行区要当转换排头兵创新试验场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