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协作协同,实现新突破

19.01.2018  12:00

◆2017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两区一圈一带”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一年。省区域办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区域协调、产业协作、创新协同,加强规划引领,实现了新突破。

规划引领,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我省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印发实施,为新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报告(2010—2015年)》已完成,并提出了《规划》修订的措施建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将48个老区县(市、区)作为扶贫重点。《长岛县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规划》已征求各市、各部门意见。

在成功争取潍坊、威海、临沂经济开发区入选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基础上,我省印发实施了3市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去年,我省从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中安排1.5亿元,按照每个示范区5000万元的标准,重点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积极组织日照、威海申报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

在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初稿未包含我省的情况下,省区域办主动作为,经过反复沟通和大力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最终同意将我省淮河流域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4市纳入规划。目前,该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另外,编制完成我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指导聊城、菏泽市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开展合作共建。

加快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省区域办研究起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发展海洋经济推进计划(2018—2025)》,确定了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5+2”工程包,筛选确定海洋渔业等5个产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综合类等80个项目,总投资3200多亿元。

专项资金安排方面,2017年,我省对各市以“切块”形式安排14亿元,支持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园区基础设施、旅游和特色小镇等领域207个项目建设,总投资482亿元;安排25.312亿元,支持“两区一圈一带”和省政府确定的铁路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8个重大事项。

截至目前,“一圈一带”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0.32亿元,支持了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等领域的7个项目。
特色鲜明,

区域发展亮点纷呈

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我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目前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调创新中心已达44家。区域战略专项资金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蓝区5市备案的54个项目中,支持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个,合计资金8696万元。

威海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目前我省已有3个国家级示范区;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联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济南中心等机构,在青岛共同组建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这些“国字号”都彰显出我省海洋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蓝鲸1号”钻井平台作为全球最先进的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承担了我国可燃冰试采重要任务,姊妹船“蓝鲸2号”也即将迎来首航;现代海洋渔业建设加快推进,蓬莱获批“国家海洋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我省重点海洋产业正集聚发展。

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快呈现出龙头发展趋势,目前,青岛市10条千亿级产业链中,新区具备规模的达到8条,集聚企业580多家。去年前三季度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都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未利用地开发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任务,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将支持黄三角地区利用土地优势发展“飞地经济”,在潍坊北部沿海地区创建全国“飞地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内容纳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方案。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和服务业发展质量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产业升级。去年前三季度,省会圈三次产业占比为6.2:44.9:48.9,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7%,快于全省3.1个百分点,为全省四个区域中的最快增速。重大项目建设方面,齐河黄河大桥建设完工,泰安港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195家,比年初增长21%;完成区域内23个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

在自然环境恶劣和欠发达地区,我省加大脱贫攻坚和人才扶持力度。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建设的46个安置区已竣工23个,已搬迁入住11643人。高效实施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计划,2017年度支持项目100个、引进人才113人、下达资金9600万元;扎实完成2016年度项目验收和评价工作,项目优良率达87%,为我省欠发达地区创新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