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让山东经济环保“双丰收” 超4000万人受益

24.12.2016  23:44

  编者按:山东人多水少,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1/6。今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成功将长江水调引至山东最东端的威海市,至此13个设区市规划供水目标全部实现,在特殊干旱年份也不用“看天吃饭”。大众网特别推出“一水通南北”系列报道,为您讲述南水北调给山东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水通南北(6)南水北调让山东“双丰收” 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

  人多地少水缺,一直是山东省长期面临的基本省情。近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满三周年,累计调入山东境内水量约11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更为关键的是,它打通了长江水的调水通道,构建起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大大增加了特殊干旱年份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

  南水北调,让河里的水多了也清澈了,让山东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市民也更流连“小清河”。

   “喝茶口感”都上来了

  大众网记者从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得到的数据显示,东线一期工程自通水以来,累计调入山东境内水量约11亿立方米,年均增幅近100%,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大大缓解了山东水资源短缺矛盾。山东省平原区地下水位较2015年同期上升0.19米。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东线一期工程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经过江苏、山东两省地方政府十几年不懈努力,在水利、环保、城建、交通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提前实现了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的庄严承诺,并稳定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平时喜欢喝茶的人们,对此更能真切体会到饮用水口感的变化。

   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遏制

  水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命脉,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安全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和治污工程的实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省为应对东平湖、南四湖生态危机,通过东线工程向东平湖、南四湖上级湖分别生态调水0.55亿立方米、1.45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两湖”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年来,东线工程累计为济南市小清河补水2.4亿立方米,改善了小清河上游济南市区段水质和生态环境。2015年2月至今,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济南市保泉补源0.58亿立方米,让已经“视觉停喷”的泉城济南重现百泉齐涌的美丽景观。东线工程不仅为城市、工业供水,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城市和工业用水可回收重复利用,用于回灌地下水,恢复地下水位,增强地下水循环的可再生性。近三年来,山东省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减缓。

  经济与环保双丰收

  由于南水北调沿线省市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直接给城市及人口供水,并兼顾重点区域的工农业供水。经测算,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同时,南水北调受水区是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聚集区、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通过调水可以让这些地区破除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更加有利于这些地区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建立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并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后,一方面,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受水区节水工作的开展,在受水区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各地大力推广工农业节水技术,逐步限制、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实行成本核算,促进水价机制改革,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进一步促进节水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

  此前在建设期间,南水北调工程对水源区和沿线地区加大治污环保力度,投资数百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沿线地区在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停并转了数千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环境准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一批新型生态环保产业。

  在东线治污之初,山东省内造纸厂有700多家,遍布各流域,排污量占了全省排污量的70%,一家厂就能染黑一条河,治污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实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治污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关停,投巨资加快清洁生产,700多家企业最后只剩下10家,到2010年造纸行业COD排放量比2002年减少了62%,而产业规模却是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实现了经济与环保双赢。(大众网-山东24小时记者 王宗阳)

        编辑:胡立荣        责任编辑:温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