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历史学会副主席反思二战:用新关系结束敌对情绪

28.08.2015  23:09

  国际历史学会副主席皮姆•邓波尔先生接受中国山东网记者采访时提到,反思二战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关系来结束这种敌对的情绪。

   中国山东网8月28日讯 (记者 周玉森)“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遇到的问题,实际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28日上午,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新闻会客间,国际历史学会副主席皮姆•邓波尔先生与记者分享了这次来济南参会的体会与收获。同时他认为,二战后很多国家都定期有活动纪念战争结束,其实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关系来结束这种敌对的情绪。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世界面临者与中国一样的问题

  对于这次大会的体会,邓波尔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让他进一步理解了中国深厚的儒家思想,中国历史学者和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贡献。

  在邓波尔看来,这届大会与以往太多不同之处,这是首次在欧美澳以外的国家开会,还是在中国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国度,第一次设立了“历史学奖”。除了会议他尤其深刻的是历史学奖颁奖典礼后的表演,“那一个很好鼓乐表演,里面还有关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介绍,就是以孔子为出发点,介绍了一下他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是有怎么样的联系,让人印象深刻。”

  而大会众多议题中,让邓波尔印象最深最有感悟的也是一场与中国有关的议题会。这是个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管理的议题,会上中国学者谈到了五台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讲到了其中一些问题。

  中国学者的介绍让邓波尔发现,实际上世界各国也同样面临着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问题,“有时如果是对游客们开放多了,就容易造成一种损害。怎么样做到既能够让游客看到文化遗产,同时又尽量地不造成破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议题。”

  古老的泉城与欧洲城市也有相似之处

  邓波尔把这次与会的外国学者分成两个群体,第一部分是汉学家,他们对中国了解非常多,之前也来过很多次,熟悉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也与中国学者有很多交流。第二个群体是第一次是中国的学者。而他自己虽然主要研究领域是欧洲史,但曾经在2007年时来过中国一次,所以他把自己定义为两个群体之间。

  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他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赞叹不已,感觉那是非常漂亮的,而且每个字都具有象征意义。而这次来到济南,他也发现了这座城市与欧洲城市的相似之处。

  “前两天我坐船夜游了泉城(应该是大明湖和护城河),乘船过程中看到了当地济南人的生活,这与欧洲的很多城市很像,比如护城河里的水闸,这一点跟济南跟欧洲也是非常相似的。”邓波尔说,这座城市保留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这让他感到不虚此行。

  纪念二战结束是为了寻着新的关系结束敌对情绪

  邓波尔对儒家思想理解最深的一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这句话的释疑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举办的初衷不谋而合,都是想增进学术界、国家间、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减少冲突与战争。但100年来,世界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也被迫两度中断,这值得各国和各民族去反思。

  现在很多当年的参战国家都有战争结束的纪念活动。邓波尔自己也曾受当时德国外交部长去柏林讨论怎么样纪念世界大战,他们理解这种纪念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关系来结束战争遗留的敌对情绪。

  如何化解战争留下的创伤,邓波尔举了一个例子,在法国北部有一个二战战士阵亡的纪念场地,是纪念1940年阵亡的将士。场地用一块金属围起来,里面的石头上刻每个阵亡将士名字,按照拼音的顺序,再没有其他的介绍。

  “这些士兵里面既有法国、英国的,也有德国的。全是按照士兵的名字拼音来排序。这说明了什么?将士战死以后都是平等的,无论是你哪个国家、无论你是做什么的。”上面的士兵阵亡时基本上18-25岁,里面还有巴基斯坦人,当时是在英国军队服役,也有来自非洲的,是在法国军队服役,但是石刻上没有这些东西,仅仅就是名字。

  邓波尔认为,战士阵亡后和普通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也标志着新的开始。继续下来的人应该不停反思,相互理解,以避免新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