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典型:南金博物馆

22.04.2015  20:27



展馆全貌



展厅一角



旧时南金



旧时民居



旧时饮食



旧时用具



抗美援朝



文革时期



艰苦创业



创业设备



企业产品



辉煌南金
 

  临淄是齐国故都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足球起源地,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传承“乡村记忆”,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能量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乡村记忆不可避免地“被消失”。

  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如何尽可能全面的展示历史民俗文化?如何让人们真正“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如何警示教育后人,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好日子,懂得感恩回报社会?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南金村自主建设的南金农民博物馆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南金农民博物是山东省内首家系统介绍农民生活和农村变化的博物馆。收集和展览着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展区陈列有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还有旧时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不仅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更让人们真正“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经济强村建起省内首家农民博物馆

  南金村,面积1.78平方公里,现有村民1700人。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落,从1369年建村一步步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经济强村。村里的龙头企业南金兆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500强企业,以矿业为主,是集采矿、选矿、机械加工、铸造、发电、煤焦化工于一体的新型冶金企业。

  得益于公司的快速发展,南金村这些年变化很快。进入该村,放眼所见,干净整洁的街道,统一规划、错落有致的村居,村民们安逸、祥和。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们的精神状态,已经远没有了记者记忆中“农村”的概念。

  村委委员、参与博物馆设计建设的路桂香介绍说,秉承“不忘过去,创造未来,建设南金”的办馆理念,南金农民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南金村投资1500余万元,历经五年,2012年正式开馆,建筑面积4774平方米。博物馆选址在村内原来的翻砂厂旧址上。南金农民博物馆属于村集体所有,自开馆以来,常年免费对外开放,现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约4万余人次。

  谈起当初村里建这个博物馆的初衷,南金兆集团董事局主席段连文介绍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南金村进行了旧村改造,村民们开上了汽车、住进了楼房,吃穿不愁、生活无忧。但是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原有的乡村记忆不能丢,对共产党带领我们翻身致富的感恩之心不能丢,老一辈南金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建这样一座博物馆,就是要记住乡愁,总结经验,留住辉煌,昭示未来,追求更加灿烂的美丽乡村梦。

  旧中国农村断壁残垣的民居1:1实景还原,解放后农民翻身分到田地喜悦耕耘的景象,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空前热情,木轮小推车、耘锄、钱褡子……一个依托乡村建起的农民博物馆,真实再现了新旧中国农村面貌的变化和民俗风情。

  博物馆浓缩了南金村600多年的变迁历史,以中国的历史变革为经线,以南金人不平凡的创业史为纬线,共分五大展厅,分别是:“苦难时世长夜难明”、“金鸡报晓农民翻身”、“十年内乱航船偏向”、“卅年创业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欣然追梦”。每个展厅,或实物或图片,陈列着众多从民间收集到的各个时期涉及生活起居、农耕生产等各方面的展品,用沙盘按1:50比例还原的七十年代南金村全貌,更是直观地展现了这些年来南金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村里的路就和这馆内模仿的一样,全是‘水’、‘泥’路,现在全是硬化的水泥路。以前碰上下雨,没有雨靴根本出不了门,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雨靴彻底‘下岗’了。经常来馆内转转,更让我们珍惜今天这美好生活。”正在馆内参观的村民于钟鑫深有感慨地说。
 

  1967个“老物件”见证中国北方农村变迁

  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各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的变迁。南金村农民博物馆就是一部民俗发展变迁史的缩影。

  步入展厅,一张张图文展板记载历史轮回,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中国农村各个年代常见的民俗用品实物展示。旧时的南金人,住茅屋、吃糠菜、穿粗布、走土路,在生活风俗方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特点。如今,老一辈的久远记忆,得以在博物馆里实景重现:破旧的茅草屋1:1搭建、泥泞的道路坑坑洼洼、旧时的南金村四面围墙寨门高耸……

  “我们通过查阅共产党党史、淄博市市志、临淄区区志、南金村村志,加上村内老人们的回忆,整理出介绍文字;通过发布征集消息、串村庄、赶大集、上门等多种形式搜集历史物件。”当时参与物件搜集的段绪礼老人回忆道。

  南金农民博物馆共收集了如实反映和印证中国农村民俗的物件计1967件。这些藏品代表性强,集中反映了鲁中农村民风民俗的特色;种类齐全,以民居、服饰、饮食、婚丧嫁娶、交通运输、农具六大类为主;展陈形式丰富,利用浮雕、展板、雕塑、场景、实物等立体展示。

  沿着展厅缓步前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葫芦瓢、一把锡茶壶,还有那做饭用的炊帚、木勺,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小货郎、磨剪子戗菜刀的老艺人、集市上的剃头匠,小到“裹足”老太太的“三寸金莲”鞋,大到七十年代的“东方红”拖拉机……每一件展品,都让人感到亲切和惊喜;既有六七十年代百姓家中常见的石碾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也有现今远销海内外的汽车配件等各类物品展示……每一次驻足,都让人倍感亲切;反映20世纪50年代古街闹市的泥塑一景,7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传统的农家院落实景再现……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仿若身临其境。

  在展厅内的“小院子”里,一位抱着孩子,随我们一起参观的村民路应芝感慨地说:“看到这些,就想起了俺以前受过的那些苦,心里还真不是个滋味啊!”在生活用品展厅,73岁村民孙富远老人指着一种叫“拧不够”的汲水工具动情地说:“看到这‘拧不够’,仿佛又回到小时候俺家院里的水井旁,一辈子忘不了那甘甜的滋味。”
 

  抚今追昔新农村在这里“活”起来

  南金农民博物馆利用浮雕、展板、雕塑、场景、实物、展柜等多种展列形式,真实地再现了南金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至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再现了中国原始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国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国农民生活由贫穷向小康的转变、中国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工业的转变。

  继往开来,迎来崭新的时代,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泥土房变成了崭新的小高层楼房,村办企业南金兆集团挺进中国500强。一群从田野里风尘仆仆走来的农民,一群从矿坑里意气风发走来的矿工,一群勤劳朴实、有胆有识、风风火火创伟业的追梦者,共同谱写了田野之上中国农民辉煌的诗篇。

  “乡村记忆”就这样真实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如今,南金农民博物馆已经成为南金村的文化标志,并被确定为临淄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和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临淄区对广大青少年以及周边村民、集团职工进行爱党、爱国、爱家乡、感恩、艰苦奋斗等思想教育、向社会输出正能量的宝贵资源。“青年人大多只在书本上见过这些,而更为年少的学生一代,对旧中国农村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样,他们根本是想象不到的,来到这里参观后每个人都表示非常震撼。”路桂香感慨地说。

  “对过去了解得越少,越不懂得珍惜现在。”尤其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来自淄博市及邻市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小学生通过到这里参观,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金村乃至整个中国过去的困苦与艰辛,今天的辉煌与幸福。所有参观过的人都深受教益,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当在馆内看到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小朋友都是靠吃树皮、草根、观音土充饥时,感觉我现在比他们幸福多了。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报祖国母亲。”曾参观过博物馆的召口中学学生张喜玉感慨地说。

  南金农民博物馆全方位、广角度、真实地再现了南金人乃至中国一代农民在旧中国和新中国,以至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传承“乡村记忆”,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能量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当前城镇化步伐加快,许多乡村记忆不可避免地“被消失”,南金农民博物馆,收集并陈列着富有浓郁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丰厚文化遗产,对于“乡村记忆”工程的建设,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不仅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更让人们真正“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南金农民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提供了良好示范,是我市乃至全省建设“乡村记忆”工程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