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稳步推进

09.01.2016  12:13

  入口有“耕读世家”匾额,院落中有石榴树,堂屋室内正对门口挂有中堂,室内有长条几和八仙桌,墙上挂有《弟子规》和《朱子家训》。厢房内,老式织布机、木旋玩具等让人怀念童年;厨房里,临沂煎饼、旧式厨具展示了当地民俗……作为我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的一部分,这样一个“乡村记忆馆”所展示的“过去的”真实生活场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那些场景、那份乡情正被通过各种样式留下来。例如,浓缩了临沂市罗庄区十里堡社区600多年历史的“乡村记忆馆”成为“标本”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乡村模样已经完全变了,很多年轻人对过去的乡村生活完全没了概念。我们就想通过乡村记忆馆来向后人展示我们的村史、村情,让老人能有个地方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也让孩子们了解村史和传统文化。”十里堡社区居委会主任吕全红说。

  2015年,我省在全省启动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完善县级博物馆体系、乡镇、村级历史文化展示体系,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重要平台。目标是建成体现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体验性强的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并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乡村两级历史文化展示。为此,省级财政安排资金5250万元补助99个县(市区)。目前这笔经费已到位,并划拨到市一级,保障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稳步推进。据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17市已经全部制定本地展陈大纲并报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布展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2015年年初,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调研、建议,形成《山东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展陈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在城市中心区,统一纳入市级历史文化展示;有博物馆且已举办县域历史文化展览的,改进展陈大纲,进一步提高展陈水平;有博物馆未举办县域历史文化展览的县,在博物馆建立县域历史文化展室;没有博物馆也未举办县域历史文化展览的,利用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县域历史文化展室;乡镇和行政村,已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地方,结合农村博物馆等进行历史文化展示工作;其他地方,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开展。

  早期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类生产、生活器物,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佛头黑陶技艺、黄河口桃木雕刻技艺、虎头鞋制作技艺、红光祭海仪式、黄河口落子、垦利说鼓书、垦利东路吼……一系列具有黄河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列在垦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中。作为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垦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融乡村传统、地方非遗特色于一体。

  “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工程的推进,要将历史沿革、发展脉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自然禀赋、风土人情、党的历史等讲清楚,说明白。”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强调,“要充分吸收当地历史文化、文物考古、党史档案、县志镇史村史等研究成果,突出本地特色,防止‘千馆一面’,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广泛吸引群众参与。”

  在兰陵县沂蒙山农耕博物馆中,农耕时空、耕种收藏、匠坊工科、非遗游艺等一系列展示一年能够吸引4万多观众前来参观。这个农耕博物馆建立在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内,来农业公园参观、体验的游客都能够免费进入沂蒙山农耕博物馆。从中了解以前农业耕作的历史,体验过去农耕的器具,还能欣赏“十里红妆”舞台上当地特色的柳琴戏演出。“通过整合农业公园和农耕博物馆的资源,既提升了农耕博物馆的利用效率,也为农业公园增添了亮点。”兰陵县文广新局局长王昌印说,“建设乡村记忆馆,不宜太多。很多乡村有着相似的地域文化,不能村村都建,建多了就会变得同质化,浪费资源。在有资源条件、有运营条件的地方建设,在景区、综合改造的社区建设能提高利用的效率。”

  “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要遵循‘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精心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徐向红要求,“要与博物馆、文化馆等现有设施相结合,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利用相结合,与‘乡村记忆’等系列文化工程相结合,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尽量不新建设施,不搞大规模建设,不搞重复建设,不狮子大张口,坚决杜绝浪费,积极稳妥加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