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垦利县集约资源发挥服务效能 满足百姓多元文化诉求

06.08.2015  15:02

  随着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在城乡基层这块重要文化阵地,越来越多的文化项目落地生根的同时,也在发挥着其育人、惠民的应用功能。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县以满足百姓所需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驱动,合理统筹、配置当地文化资源,开拓了于文化产品及服务方式上的新思路。

  打造一站式场馆

  7月21日,在垦利县图书馆,一场暑期少儿国学礼仪课在国学讲堂进行。讲台上,授课老师正以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宫廷礼仪为例,为几十位小朋友传授传统跪拜礼。而在一旁的图书借阅室里,来自垦利一中的文化志愿者王天昊正在耐心帮助市民查找所需书目。

  作为该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场馆,近年来,垦利县图书馆探索城乡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不仅在全县建成了9个分馆、实现了镇级图书馆分馆的通借通还,还着力推行“图书馆+书院”模式,通过举办国学讲座、传统文化课程等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该图书馆周围,还坐落着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场馆以集聚的效应、“一站式”的服务,满足了群众的多元文化诉求。

  走进垦利县文化馆,在舞蹈健身房、文学创作室、综合排练厅等活动室里,芭蕾舞排练、器乐演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正在进行。在该馆的展示墙上,陈列了芭蕾舞、传统戏剧等免费培训课的排班表,每个班次的活动时间、地点、培训老师等都标注得十分醒目。垦利县文广新局局长董强介绍,近年来,该县文化馆创新服务模式,开设“预约式”点单服务,目前已根据市民需求开设35个培训项目、50余个班次,登记在册学员8000余人。“垦利县图书馆也为群众开通了‘点书、送书’服务,依托图书流动服务车等先进设施,与部分镇、村实现了图书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董强说。

  调动群众创作热情

  “今天四个人凑一起,咱们拉点啥,拉点啥?要俺说,咱们都把媳妇夸……”这段《夸媳妇》是一个由当地文艺骨干自编自导的节目。这种由百姓自发创作的演出还有不少,像小品《拉呱》、情景舞《文化大院真热闹》、脱口秀《乡村娘们的一天》……说身边的事儿、唱认识的人儿,不仅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创作热情,也带“火”了县城、乡村的群文活动。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垦利县自2011年起在全县开展“村村唱戏村村舞”群众文化“百千万”活动,即“组建百支演出队伍、组织千场文艺演出、培训万名文艺骨干”。董强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先后组建了庄户剧团26个,农村秧歌表演队196支,文艺表演队113支。“像乡村、街道的庄户剧团及书画家之友等协会组织都是文化活动的主力,这些文艺团体有自己的特色节目,一旦遇到大型活动,我们也能把这些资源集聚起来,集中力量发挥惠民效能。文化部门还会对这些团体进行监督、评估、统筹,有助于它们提升整体档次和水平。”董强说。

  “空闲了聚集到广场上,扭段秧歌、唱支曲,赶上演出就看段节目,一身的疲惫都抖落了。”市民赵蕊自言是群文活动的受惠者,“我还号召了孙女跟我唱吕剧,一起唱我们黄河口的风情。”她说。

  破解人才不足难题

  在垦利县诸多文化场馆,不一样的体验就是每个活动室里都有专人负责。一位水彩画教师接受采访时说,负责儿童画教学是当地文化部门与她签订的合同,按要求,每周六、周日她都有4个课时的教学任务。

  拓展专业师资培养模式,弥补公共事业单位人才不足的问题,正是垦利县管理人才的一项创新实践。“政府向社会购买师资力量,再应用于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仅文化馆就已聘请了29位社会人才,培训超过30万人次。”董强介绍,为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近年来该县为文化事业单位引进事业编制人才7人,补充公益岗位专业人才20人,在全县7个镇(街道)选聘农村文化管理员330名。人才的集聚效应辐射全县文化创作、演出、展览、展示等多项活动。

  “由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到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达标及利用率的提升,离不开对专业人才的充分配给。”董强介绍,依托人才力量,不仅盘活了“一镇一站、一村一室”等文化设施,而像当地出品的孝德吕剧电影《幸福公寓的笑声》已在全国放映7万余场,为小县城赚足了“大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