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不高晋升受限荣誉感下降 如何留住乡村教师?

27.03.2015  15:48

  

    腰关中学部分夫妻教师合影。本报记者 程凌润 摄

  “新人不愿来,来了留不住,老人干不了,你说咋办?”由于乡村教师待遇不高,升职渠道窄,本报日前曾报道农村学校招聘困难。记者实地调查发现,青年农村教师转行离开农村的不在少数,不少学校只能靠教学水平跟不上且年龄偏大的老师勉强上课。因为留不住年轻人,农村教学水平下降,不少孩子跟着父母转到城里上学,而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只能留下,这导致即便是同村人,受教育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教师“夫妻档”多了

  对稳定队伍有好处

  47岁的刘春海是腰关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1989年开始当起了“教书匠”,今年已是他工作的第26个年头,当年还是年轻小伙的他如今已两鬓微白。1993年,25岁的刘春海结了婚,他的妻子是晚一年来学校参加工作的语文教师陈翠红。如今,连同刘春海夫妻俩在内,学校现有的44名教师中就有15对夫妻。

  “让我当媒人的有三对了。”腰关中学校长张德生说,青年教师在确定男女朋友关系之后,往往请他当“媒人”以示程序。实际上,张德生的妻子也曾是这所学校的教师。

  “教师结为夫妻,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有帮助。他们在生活上相互照顾,还能方便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张德生说,教师联姻,学校也乐见其成,还为这些夫妻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周转房以稳定生活。

  “两口子彼此了解,教学方面的问题相互指正,共同进步。”腰关中学教师王平说,同事说问题时往往比较含蓄,夫妻之间则会一针见血。正是在这种氛围中,王平的妻子王风华被评为莱芜市首届最美青年教师。

  张德生说,老师结为夫妻的现象在其他乡村学校同样常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一所中学,“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是夫妻,老教师社会接触少,大多是工作后经人介绍,年轻教师结合则一般是自由恋爱。”该校一名教师称。

  “这里远离市区,位置较偏,老师是有编制的,也想找同样在编和工作稳定的对象。”张德生说,腰关距离莱芜城区有60多里路,若教师在市区找对象,往返学校和城区生活很不方便,但山区乡镇里条件相仿的适龄青年又不多,教师择偶的选择面就比较窄了。

  “镇上单身的不多,既要年龄合适,又要各方面合得来不好找。”目前,腰关中学还有两名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虽然是一男一女,但两人年龄差距有些大,没办法撮合。”张德生说,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新招的教师大都已经有了对象,很多人是婚后考教师。

  让张德生自豪的是,近年来,学校没有一名教师通过借调、考试等途径流走。由于大部分老师都是本地人,有的教师甚至就出自学校所在乡镇,地缘关系和工作后搭建起来的家庭关系让教师群体异常稳定。

   虽然工资比市区高

  至今无“90后”愿来当老师

  来自校方的一份分析显示,腰关中学现有4个年级11个教学班,学生448名,全校44位老师都有编制,除信息技术课程由两名文化课老师兼职外,在师生比和编制上远比市区学校有优势。

  44名教师中,50岁以上有6人,40岁至50岁间有17人,30岁至40岁16人,30岁以下5人,学校教师结构尚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受惠于教育部门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学校添置的大鼻子校车就有五辆。“同级职称相比,乡镇学校教师比市区教师多拿一份岗位补贴,教龄长的拿得多,今年起新教师也能拿到315元的岗位补贴。”张德生说。

  以去年上岗教学的彭亚文为例,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加上岗位补贴,月均3000元,学校还为其解决住房问题:一间建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平房。

  “新教师中有不少人是冲着编制考教师,考了很多年才考上。”令张德生遗憾的是,近几年入职的新教师多是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招考中服从调剂的生源,学校至今也没有招进一名“90后”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尽管工资上涨了,编制问题也解决了,乡村中学对应届本科毕业生仍旧没有吸引力。为了在城市扎下根,市区学校聘任制教师让为数众多的毕业生挤破头。

  “聘期三年,第三年开始可以和新晋编制教师拿同等工资,但没有福利保险,课时费照发,算起来比正式的每个月少一千来块钱。”经历了简历、面试、笔试、试讲四关,在淘汰了上百名毕业生后,大学生小王成功和重庆一所重点中学签了协议。双方约定,如果三年内小王考取了该校的教师编制,学校一次性支付一定数量的“安家费”。“就当给自己三年时间考编制吧。”小王说。

  张德生说,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如果学校不增强对年轻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农村基层教育仍将面临困局。

   以前艰苦但快乐

  现在职业荣誉感下降

  基层教师的收入水平2000年以后不断上扬。2004年起,乡村教师工资迎来了三连跳。2014年教育部门开始发放乡镇教师岗位补贴。连同职称工资、教龄和补贴,作为中学一级教师的刘春海每月可以拿到4200多元,这和莱芜城区商品房的均价已相差不多。提起上涨的教师待遇,在经历一番讨论后,腰关中学的教师们陷入了短暂沉默。

  “在我刚工作的1989年,工资是126元,每个月补贴30斤白面票。”提起当年,刘春海记忆犹新,当时腰关还是一个独立乡镇,到莱芜城区的公交车单趟收费就达1.9元,扣掉必要的生活费,剩下的工资坐车都得精打细算。

  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依旧在田地里和庄稼打交道的绝大部分村民来说,乡村教师却是为数不多的“吃公家饭的人”。村民信赖教师、尊敬教师,教师也在教育岗位上不遗余力。

  腰关中学校门前有条小溪,15年前,小溪上只有一座碎石铺砌的小桥,一遇雨水,整个小桥就覆没在暴涨的溪水里。刘春海至今记得,刚参加工作的两年,他在乡镇下辖的一所村小学教书,一次学校联考中适逢小桥被雨水淹没,刘春海挽起裤腿,背起一个个学生送到对岸,考完后又依样背回来。

  “那时候是艰苦,但工作很快乐。”刘春海说,那时,家长见了老师都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成绩不好,家长还会支持老师对孩子加强指导并配合管教。而如今,家长和老师的交流变少了,他们更关注的是“学校有没有乱收费”、“老师有没有体罚学生”。

  “春节后和同龄人聚会,很多人成了大款、二款,不少人还承包起动辄上百万的工程。”刘春海吸了口气讲到,当年他考入莱芜师专时还是贫穷村子里同辈人中的佼佼者,而如今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最为关注的是赚了多少钱,而不再是孩子的教育。

  “坐城乡公交时,偶尔会有村民站起来让座,他们大都是学校以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张德生说,遇到这一幕,才能再次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和满足.

   乡村教师与村民交集日渐减少

  对于家长以外的村民,与乡村学校、教师的交集越来越少。出于节省教育经费、集中力量办好学校的目的,撤点并校的大潮一度覆盖广大农村,很多村庄一夜之间失去了学校这个“文化符号”。

  刘春海参加工作时挂职的那所小学也消失了。原腰关乡下辖的26个村庄如今仅剩六所小学。村庄里没有小学、又没有上学孩童的农村家庭已经和学校彻底陌生起来。

  腰关中学校门口东南角矗立着一座“赤诚奉献、恩泽后代”的捐建教学楼的功德碑,功德碑上铭刻着近400名捐款200元以上的村民姓名,立碑时间为2000年8月。如今,这座代表当年村民和学校密切无间的石碑已然斑驳。

  “一年去不了几次学校,除非有娃娃上学。”腰关村街道上一名高姓村民表示,教学楼盖好后,村民和学校的来往变得越来越少了,以往在校门口听溪水哗哗响的日子已经消失。以小溪为界,学校和乡村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当乡村教师苦守着多年的清贫度日时,从劳作了几辈子的土地上走出来的村民陆续发家致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在乡村里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能人”的标准是赚钱的多少。

  “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挣到大钱。”一名村民表示,村子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又回家混日子的、大学生挣的钱不及五十岁的民工挣钱多的现象都有。对习惯精打细算的村民而言,上大学没能谋得好出路,却掏光家庭积蓄并不划算。

  在只要勤劳就能挣到钱的社会里,村民对孩子考大学改变命运的期望已不再热切。

  事实上,吃住教在学校的教师也已很少和家长以外的村民打交道,交际圈子更加紧缩。和村民日益缺少共同话题的教师,大都在市区购买了楼房,尽管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但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带着孩子回市区,在那里,他们给孩子报了书法、美术、围棋等特长班来弥补和市区学生的差距。

  身为教师,他们懂得市区与乡镇的差异。

   老师越来越老 每人教三门课

  “刚毕业只想教孩子,可理想慢慢被柴米油盐磨灭了。”不久前,在临沂某基层学校当老师的冯立因为工资低,教学条件差,转行到了一家企业。和他一样,尽管怀念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日子,菏泽的某小学教师杨梅一年前也考取了公务员。在我省不少基层学校,受收入较低、晋升受限的制约,无法吸引留住年轻人,而由于历史原因,在校的中老年教师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课只能勉强上下去。

  和城里老师比,感觉自己倒退了20年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随着家长离开,杨梅和同事走出小学,来到只有寥寥几家店面的集市上,一碗拉面或者一个烧饼当做午餐,然后开始下午的忙碌。这是一年多前,杨梅在菏泽某县乡村小学每天的工作生活轨迹。

  “离开一年多,梦里还经常是这样的场景。”大学毕业后,杨梅先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回到家乡,在一所初中做了将近两年的代课老师,之后因为没有编制,在2010年她又顺利通过县教育局招考,被安排到一所远离县城的农村小学教语文。

  “孩子们周一都会在校门口等我,非常感动。”杨梅说,虽然离家有将近三十里地,早上匆匆赶来,晚上乘夜幕回家,每日三餐都在匆忙中解决,可这种平静的日子让她很满足。但是,随着自己孩子的到来,她决定改变这种情况。因为工作又远又辛苦,家人经常劝她离开学校,她都付之一笑,可新生命让她不得不考虑离开的事。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大家都在讨论最新的教学理念,使用全媒体工具上课,可杨梅在学校连电脑都好久没有用了。“感觉我已经倒退了20年。”杨梅说,无论是为了孩子,还是当初她所憧憬的教师梦,她最终还是“逃离”了这所乡村小学,考上了公务员。有杨梅这样经历的不在少数,当年与她一起考编从教、比较熟识的十多人中,已经有8人调到城里或转行。

   每年开学前,总会有老师递辞职信

  “最怕两件事,孩子们来不全,又有老师走了。”已经过了50岁,在基层当了一辈子老师的菏泽某小学校长李先生一直很焦虑。他所在的小学有500多名学生,将近30名老师,与各个村的教学点相比,这已经算是乡镇上的“重点小学”了。

  “老师不来了,上课就得开天窗。”李校长说,每年开学前,总会有老师给他递来辞职信,大多数时候只是个电话或者短信。据介绍,这所小学35岁以下的老师不到5人,绝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每年都有1-2人离开。虽然每位老师都要教2-3门课,课时也远远多于城里的教师,可每年的入不敷出让李校长压力倍增。不得已,学校只好又招聘了两名代课老师。“每月给800块钱,只能缓解一下压力。”

  “虽然每年招聘的力度越来越大,可还是满足不了基层学校的需求。”在该县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的编制多数都用在了教师招聘上,可相对于退休潮和离职人数的叠加,新增老师还是覆盖不了流失人数。

  这位人事科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统计,2014年该县计划招聘中小学老师343人,实际到岗280多人,而流失人数则是340人,预计今年招聘320人,但流失人数将在350人左右。省教育厅的统计也显示,从2011年-2014年,小学教师自然减员分别为10078人、10750人和10652人,初中为2705人、2738人和2835人,高中是526人,595人和683人,稳中有增。

   相亲见了十多个女孩,一听收入就黄了

  老师们离开乡村有着合乎情理的原因。“刚毕业只想着教好孩子,可理想慢慢被柴米油盐磨灭了。”曾在临沂某基层学校当老师的冯立告诉记者,刚走上工作岗位,每月工资2000多元当时心潮澎湃,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见了十多个女孩,“一听说在农村月工资2000多元,就没了音信。”

  “出去随便找个活,都比这挣得多。”冯立说,当年一起毕业的师范生同学,很多都改了行,成家立业。在城里的父母为此着急上火,他最终辞职去了一家企业,收入也翻了一番。

  “一个男的,每月拿着2000多块钱,连养家糊口都难。”为此,不少男教师在从教一段时间后大都选择离开,而基层学校中女教师成了教学的主角。记者粗略调查了济南、菏泽、潍坊、德州、滨州等地的17所中小学,教师总数为1488人,其中女教师就有935人,占到了近63%。

  乡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晋升的机会也是一个原因。“留在城里的同学都有了进步,可自己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冯立说,他学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城里的同学都能派上大用场,可他在农村学校,除了电灯基本就没啥电气化设备,更别提多媒体教学了。

  由于条件限制,即使在基层学校,优势资源也基本都集中在县城的中小学。和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评优机会少,导致乡村教师被边缘化,幸福感减少。

  “新人不愿来,老人干不了,咋办?”

  冯立和杨梅都提到,多媒体教学在他们各自的学校很难派上用场,更别提其他的音乐体育教育水平,还有其他的教学硬件等。也因此,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城里的差距逐渐拉开。而随着农村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们跟去的也不少。

  “有时候觉得孩子们走了,反倒是好事。”菏泽某小学的李校长发出感慨,不来上课的孩子一般都是随着在外打工的父亲去了城里,城里的教育更好,孩子们能更有出息。农村教师难招,教学水平逐渐下降,孩子们难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开始转向城里,这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农村被边缘化,教师逐渐失去了对职业认同感,不能像当年一样安心在农村任教,不少家长不再让孩子留在农村读书。

  “新人不愿来,来了留不住,老人干不了,你说咋办?”记者在某地教育部门了解到,当地年龄较大但教育水平跟不上的老师为数不少,“他们如今已经四五十岁,成了学校的教学主力,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很多人都不懂如何教学。”

  在记者调查中,不少孩子仍留在农村,一方面是因为家里贫困,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另一方面有的家长没有对孩子给予太大的期望,觉得在农村和在城里念书没什么差别。而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一般都把孩子送到了城里上学。(应受访者要求,杨梅、冯立为化名)

   山东出台多项措施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工资、加强轮岗、招录定向师范生……为了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问题,我省想了不少办法。“农村教学条件不改善,光靠道德说教肯定不管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也提议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但多地教育部门都表示,财政缺钱是最大阻力。专家认为,从根本上讲,只有打破城乡对立的二元格局,让向城市倾斜过度的资源向农村回流,才能改善基层教师工作条件,既留得住人,也留得住心。

  乡村教师待遇低 缺钱是根本症结

  “找工作,最先看的当然是待遇。”在日前山师大举行的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毕业生李慧告诉记者,他们班很多同学优先选择待遇好的县级以上学校,很少有人选择去基层任教。

  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有多大呢?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我国乡村教师2013年平均工资为2359元,而在城市,这一数字超过4000元。“如果每月多加四五百元,就能稳住不少老师的心。”在采访中,多位乡村老师都表示,即使条件不错的地区,新入职的教师工资在2000元左右,干了十几年的老教师每月也多不了1000块。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提出,提高薪资待遇是解决农村教师扎根的根本,凡在农村中小学教书的老师,在薪酬体系上应该比城市老师有20%-30%的上升。而根据教育部门的调查,如果初期月工资达到3001元到4000元时,就有79 .4%的毕业生愿去农村任教;如果工资达到4001元到5000元,88 .07%的学生都愿意下到农村。不过目前的情况却是,我省高达七成的师范生最终都转行了。

  近年来,我省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日前出台的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就提到,将提高农村教师薪酬待遇,但在实施中仍然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报告打上去,财政说没钱,你有啥办法?”对于增加工资的建议,多个县市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表示,缺钱是根本症结。

   城乡教师轮岗,应避免“镀金”心态

  为了保证农村教师稳定,各地教育局也想了不少办法。“新招聘的在编老师,都要分到基层学校中服务三到五年。”据悉,我省各地一般都将新招老师分到乡村学校,服务期满后才允许调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

  我省不少地方多年来还实施教师跨校交换,除了区域内交流轮岗、名优教师交流外,城乡对口交流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对口支援。不仅如此,对口支援也用在各市之间,青岛、东营、烟台和威海4市,对口支援菏泽、聊城、临沂和济宁4市,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

  申报高级教师需有轮岗经历,至少要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听起来能提高农村学校水平,但也有不少乡村教师反映,很多城里来的老师带着“镀金”的心态,轮完岗就走了。“有的人虽然能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但由于流动较大,孩子们也没法接受稳定的教育。”“岗位轮换只是一方面,城乡职称评定差距也不小。”业内专家表示,对外交流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一个方式,但要根本稳定教师队伍,必须增加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数量。

  据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邬志辉调查,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获得中教高级和小教高级职称的时间分别要比乡村教师早5.8年和5.5年。山东省教育厅明确规定,会适当增加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有专家认为,职称评定应该按照需求比例来划分,而非地域条件。 “职称既事关教学能力,也事关收入,应当参考城乡教师的需评数量。”

   年轻人不愿回农村,定向师范生招不满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我省去年首次面向菏泽招收200名定向师范生。这批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直接获得事业编制,但需到农村公办中小学校任教不少于10年。

  “没想到报考的这么少。”在投档后,定向师范生遇冷也让招考人员很是意外。根据首轮投档情况,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的农村专项计划均未投满。山东师范大学文科招收75名学生,仅投出4人;理科招收25名学生,仅投出12人。曲阜师范大学文科招收40人,无人投档;理科招收60人,仅5人投档,缺额总共为179人。

  “当初也想报,但考虑后还是放弃了。”一名来自菏泽的山师大大一学生表示,虽然条件看似很优惠,但去农村任教10年还是吓退了很多报名者。

  据悉,我国很早就启动了免费师范生计划,但根据对陕西、内蒙古等17个省、自治区首批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的调查,4621名免费师范生,最终去农村学校就业的只有183人,占3.96%。定向生和免费师范生类似,都存在回流农村效果差的问题。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却不愿意回农村,根子还在于农村教课累、待遇差。

  为此,我省将实行师范生提前批次录取,扩大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为了让毕业生能扎根基层,最根本的还是提高包括工资、职称在内的所有薪酬、政策待遇。只有基层教师的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打破城乡对立的二元格局,定向师范生的初衷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