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看“绿” 青州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11.09.2014  23:39

为了保证树木成活率,王坟镇大田庄村在山脚下修建了蓄水池。

 

走进古城青州,不仅有古色古香的石头街,穿城而过的南阳河,还有路边、河边的绿树郁郁葱葱,城南的山上更是林木茂密,一片绿色的海洋。古城的“绿”让人心旷神怡。

 

规划给大树“让路”

 

走在青州大街小巷,时常会看到围起来的大树,上面挂着巴掌大的牌子,写着树种、树龄等相关信息。“从上世纪90年代,青州就开始进行古树保护了,凡是百年以上的树,园林局都会去认证、挂牌、存档,定期进行养护。”青州市园林局总工程师杨春富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青州对绿化的重视,已经不局限在古树了,只要是树,我们都保护。”

 

在范公亭路与草场街的交叉口,一棵枝繁叶茂的法桐扎在马路中间,“这棵法桐有40多年树龄了,修路时因为妨碍规划,施工单位想伐掉,被市领导制止了,后来就形成了一条规定:新规划道路与现有大树发生冲突时,道路要给大树让路。”杨春富说。

 

在古色古香的偶园街上,一棵古槐安详地伫立着。8月17日清晨,80岁的居民王国香在古槐下乘凉,“我娘家就在这条街上,从小在这长大,街上的店铺换了好几茬,就这些老树一直没变,还跟我小时候一样,今年‘五一’我二姐从包头回来玩,看见这棵树说,家乡还是记忆中的样子。”王国香说。

 

不仅如此,南阳桥小区开发时留下了三棵古树,青都国际大酒店建设时留下了一棵古树,虽然身处闹市,但这些古树在工作人员的细心呵护下,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几棵树尚且如此,整个城市的绿化可见一斑。近年来,青州提出“种树修路搞水利办教育是干部的基本职能”、“种树就是种文化”、“种树就是种历史”、“看住山,多栽树”等工作理念,坚持全民植树、全域绿化、全年造林,全力构建森林城市。

 

  步行500米内见绿地

 

8月18日,在王坟镇大田庄村的山上,村支书褚兴华领着十几名村民在挖树坑,因为前几天刚下过雨,挖起来相对轻松,不到一上午,600棵松树便栽好了。

 

“山顶上土层太薄,只能栽种松树,树苗是镇上发的,我们只是出点力气。”褚兴华说,“土层厚点的地方,村民种上了山楂树、柿子树等果树,过几年就可以卖果品,而且市里有政策,只要成活率高于85%,可以分两年领取每亩300元的补助,村民的积极性都挺高。”

 

据青州市林业站站长刁久新介绍,近年来,全市把宜林荒山作为绿化主战场,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上,确保每年荒山绿化5万亩以上,并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当地百姓对荒山进行绿化。“至2013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75万亩,森林面积61万亩,森林覆盖率35.2%。”刁久新说。

 

不仅如此,在今年的城市绿化中,青州市投入资金1亿多元,新增绿化道路工程8条,新增街头绿地5块,新增绿地面积44.7万平方米,完成裸露土地绿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并见缝插绿地开展垂直绿化和庭院绿化等活动,让绿色向墙面、屋顶和空中发展,共提升完善单位庭院绿化210个,栽植各类攀援植物150万株。

 

“目前,青州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54%、绿地率42.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5.34平方米。”刁久新说,平均步行不到500米就能看到公园、绿地,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满城绿色,青州之“青”名副其实。

 

全方位落实生态建设

 

一座城市有了树就有了生机,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围绕打造蓝天碧水,青州市从2010年起开始治理弥河,先后投资6亿多元,从治理污水、生态绿化、挖掘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将规划逐步落实。

 

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如今的弥河已经成为一条碧水环绕、绿树成阴的森林河流。徜徉在弥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古色古香的塔阁、曲径通幽的木质小道、郁郁葱葱的树木、种类繁多的花草……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玩。8月17日正值周末,景区内游人如织,大多是青州市民前来避暑游玩。“周末过来自驾游,在河边凉亭里野餐,或者到周边村庄的小饭店里吃农家饭,都很惬意。”青州市民张增强说。

 

同时,青州市还对南阳河、北阳河、石河进行逐段逐条治理,排查关停沿河污染企业。仅南阳河治理就投入资金5亿元,沿岸规划建设了表海楼、偕园等历史文化景点,使南阳河真正变成了串联唐宋元明清的文化历史长廊。

 

穿城而过的南阳河,经过近年的不断治理,现在河水清澈,岸边树木茂盛,是青州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一到傍晚,河边满是锻炼、休闲的市民。8月18日傍晚,在宋城附近的南阳河岸边,数百位市民一起跳广场舞,场面甚是壮观。

 

“以前河里老没水,岸边是乱七八糟的土堆,没场地。现在河水清澈,岸边全种上了树,空气这么好,正是休闲的好地方,我们每晚都来。”正在跳广场舞的居民刘志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