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蝶变的“文明密码”——济南文明进步印象(下)

29.09.2017  11:02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济南,恐怕很多人给出的答案会是“变化”。

  的确,千年古城济南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蝶变大戏,变得让人眼前一亮,变得让人意想不到,变得让人不由点赞。

  不管是长居于此,还是短暂逗留,你都可以感受到千年古城暌违已久的美丽回归:曾经一些人眼中“脏乱差”的“大县城”,越来越有了现代范儿。比如,马路拐角、社区空地被花花草草和健身场所“占据”,“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曾经“逢水必污、逢河必干”的河道,重新成为水清鱼欢的景观之河;曾经破损严重的山体成为休闲游玩的山体公园,湖光山色勾勒出城市最美的天际线……

  不管是参与其中,还是置身其外,你都无法否认千年古城经年累月的文明之美:通过人脸识别、联合惩戒率先破解“中国式过马路”领风气之先;“啄木鸟”、市民文明巡访团、市民志愿者,“人民城市人民管”,700万人民成为这座城市追求文明的主角;让守信者“享受特权”,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以文明守信为标杆去定义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合力架构起这座城市的文明面貌……

  当千年古城进入“十三五”的第二年,泉城人在感叹,自己的家园正在发生着美丽蝶变。探寻蝶变背后的“文明密码”,人们发现:这是持之以恒追求文明进步的成果绽放,这也是“建设成一座有温度的城市”的最好诠释,这还是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执著追求。

  十几年如一日 济南人把文明作为永恒的追求

  早在几年前,济南市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不同阶段的收入标准,这个数据意味着济南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发达状态”。

  在经济指标不断提升的同时,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特别是在过去的5年中,全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制约和阻碍发展的藩篱进一步突破;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建成区面积由363平方公里拓展到4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高快一体”路网基本形成,城乡水、电、气、热、宽带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济南地铁时代正式开启;宜居品质不断提高,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建成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42%,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济南人也在同步推进文明建设。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印发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并于2005年9月命名、表彰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济南的创城之路从那时就开始了。每3年一个周期,这是对一座城市文明指数的大考。济南已历经五届、前后十多年,虽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总是因为种种原因与这块“金字招牌”失之毫厘。

  即便没能扛回这块“金字招牌”,但没人可以否认,创城让济南变得更美好——从曾经的背街小巷整治到“整治八乱”,再到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背街小巷集中整治;从曾经的“逢水必污、逢河必干”,到如今逐渐消除黑臭水体、河道变清;从曾经乱开乱采严重、山体被挡到“显山露水”、家门口就有“山体公园”;从曾经习惯于“各扫门前雪”,到如今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热衷于志愿服务……济南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持续高涨。

  探究济南的蝶变过程,人们发现:这种蝶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以来对文明的不懈追求,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之变;这种蝶变,绝非因“创”而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体现。

  “为民、靠民、不扰民”济南人正在建设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创城为了什么?创城依靠什么?

  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创城热中,人们找寻文明进步的“终极奥义”。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意义有很多。它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它也可以增加城市的美誉度,它还能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然而,从根本上讲,只有让市民感受到创城的成果,让市民来参与其中,这样的文明提升才有价值。

  “创城是为谁而创?我们是为市民而创,创建是为民、创建要靠民、创建不能扰民。”在济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文涛说。

  为民,就要把市民的利益作为创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市政府办公厅就加快推进市区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工作下发通知。我市提出,2017年10月30日前,在部分社区先行配置100辆标准化便民餐车或配餐点;12月30日前,市区要累计配置500辆标准化便民餐车或配餐点,新建或改造便民餐饮店300家以上、社区便民肉菜店(生鲜超市)200家以上,增加100家具有互联网配送功能的“互联网+便利店”。

  城市的建设不仅要“面子”,还要“里子”,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破旧低矮的老楼。为此,我市启动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全市282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我市并不满足于创城的标准要求,还推出自选动作——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以方便群众生活。

  公共交通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主力军。在创城过程中,我市增加了公交线路、增设公交专用道、推进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文明用语,公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我们的工作最终是为了老百姓有获得感,把济南建设成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一切为民者,民亦向往之。前不久,市文明委向全体市民写了一封公开信,通过手机二维码的形式即时推广,号召泉城市民争做文明创建的参与者、文明言行的践行者、文明城市的守护者、文明社会的担当者。一时间,这封信在微信圈爆棚,超过百万人次参与到这场“创城接力”中,压下电子手印,许下文明承诺。

  如今,越来越多的济南人成为创城的拥护者、参与者、助力者。济南市民文明巡访团成为创城先锋,他们是社区居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却为着同一个目标;“小手拉大手,让我们共同为济南创城出份力!”舜耕小学的孩子们“喊上”爸爸妈妈们在创城倡议书上签字承诺,成为全市教育系统“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生动剪影;市委市直机关工委240名机关干部组成的志愿分队赶赴泉城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地,开展创城宣传和志愿服务,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

  探究古城的蝶变过程,人们发现:这是一种以市民为中心的理念的深刻诠释,致力于建设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坚持“为民、靠民、不扰民”,创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惠民之旅。城市以市民为中心,市民以城市为家园,千年古城与700万人民缔结了一个追求温暖之城的约定。

  建章立制久久为功 济南人让文明之花常开不谢

  创城不是“一阵风”,也不能运动式。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济南人认识到:只有树立久久为功的理念,通过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让创城的成果得以巩固,才能让文明水平持续提升。

  一个路口的文明代表着一座城的文明,在“绣花”般精细的路口改造中,在越来越多市民的主动参与中,济南的路口秩序正发生着变化——“济南式过马路”已成为济南一个温暖的品牌。为了让成果得以巩固,我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全市安装了50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自动抓拍系统,设置了32处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采集人脸信息并与警务云系统比对,获取违法人的详细信息。而且,搭建了交通诚信平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当事人违法行为进行事件记录,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自觉守法意识。

  为了更好地推进诚信社会建设,我市出台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方案,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全面构建以信息化服务系统为平台、以法规机制为保障、以激励惩戒措施为核心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体系,让守信者受益,让失信者受限。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我市推出网格化环境监管举措,计划建设143个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点;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我市推行“河长制”,谁当河长谁负责。通过建章立制,让环境治理责任到人,确保环境改善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当然,既然是创建,就要讲求方式方法。比如,我市利用法治手段让城市管理中很多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迎刃而解;我市通过开展啄木鸟监督、组织市民文明巡访团巡查等形式,让媒体和市民参与大气治理、旅游等领域的监督;在市容提升中,我市一手取缔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等,美化环境,拓展居民生活空间,一手坚持惠及民生,重点扶持、新建一批新的室内农贸市场、便民早餐店、社区蔬菜店,方便市民生活。

  探究济南的蝶变过程,人们发现:这是建立健全城市治理长效机制的一次探索尝试,也是追求文明进步久久为功思想的生根发芽,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让文明之花常开不谢。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城市加快发展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提升过程。当文明之风拂过大地,泉城人民正以燃烧的激情追逐新的梦想,用辛勤的汗水获取新的荣光。经济崛起、社会进步、文明和谐,700万泉城儿女合奏出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作者:王彬   网络编辑: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