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200多名大学生“光头挑战”呼吁关爱白血病儿童

19.11.2014  13:11

  体验式公益感同身受 共襄善举
  继“饥饿24小时”“冰桶挑战”等体验式公益活动之后,近日,来自省城8所高校的200多名大学生参与“光头挑战”,呼吁社会关爱白血病患儿——
  化疗孩子迎来“光头哥哥”
  11月15日下午,安医大二附院白血病患儿活动室里,一群剃着光头的大哥哥正陪着孩子们一起聊天、游戏。扶着两岁半的患儿成成(化名)滑下滑梯,一位大哥哥伸手摸了摸成成的小光头,成成转过身,抬手也摸了摸大哥哥的光头,两个人都笑了。
  这群“光头哥哥”是省城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 11月9日,民间公益组织安徽省生命小战士会在省城举办“散发希望”公益活动,以落发方式为白血病患儿募捐并呼吁社会关爱白血病儿童。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的200多名大学生签名参与,仅活动现场就有60多名男生剃成光头。记者了解到,“散发希望”活动由来已久,每年都有一二十名大学生参加,其中包括女生。但像今年这样声势浩大的场面,还是首次。
  “剃光头后,我们和化疗孩子都是一样的‘发型’,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支持他们战胜病魔。 ”来自安徽建筑大学的志愿者张震说。今年刚上大一的他,在新生入学不久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并在协会安排下,与白血病患儿有了第一次接触。看到患病的孩子离开校园,特别是化疗后头发脱落,有的孩子因此变得孤独、自卑、内向,排斥和陌生人接触,就想为他们做些事情。 “10月底,学校志愿者协会宣传‘散发’活动,我没怎么犹豫就决定参加了。 ”张震说。
  中国科技大学大一新生张修语不仅自己是“光头”志愿者,还与学校芳草社的志愿者一起,发动30多名同学参与进来。紧张忙碌的科大校园里,30多个光头的身影形成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总是让行色匆匆的学子们停下脚步,投来关注的一瞥。
  “冬天剃光头有点冷,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白血病患儿做点事,我感到很开心。”张修语告诉记者。读高三时,他曾因病两次住院治疗,想到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迎考,自己却一次次住院、手术,心里十分沮丧。 “此时,老师送来了全校师生募捐的治病钱,全班60多位同学每人写给我一张小纸条,鼓励我早日康复、重返校园。”他说,自己特别能体会生病住院、远离校园的孤单和痛苦,也想把自己收获的爱心和温暖传递给白血病患儿。
  消除歧视还是“哗众取宠”
  大学生热心公益,思想活跃,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男生剃光头尽管有些另类,却算不上离经叛道。尽管如此,8所高校、200多名大学生集体“光头”,一时间,还是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发型一改,‘亮丽’不少”“迷上修行要出家么”“失恋了吧”“最近头受伤了吗”……剃光头后,志愿者们常常会听到这样或调侃、或关心、或质疑的声音。 “人家说出来,你还能解释一声,或者借机宣传一下这次公益活动。但大部分时候,人家什么也不说,只是斜眼望一下我,我能感到这目光中有打量,有猜想,有的还含着鄙视。 ”刚开始,安徽大学志愿者王志耀感到很尴尬,但想到白血病患儿可能正承受着相同的目光,他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没什么大不了。
  “我们期待通过此次活动唤起社会消除歧视,正确认识白血病。 ”安徽省生命小战士会名誉主席、安医大二附院儿科主任王宁玲表示。
  我国每年约有1.5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患上白血病。身为诸多患儿的主治医生,王宁玲深刻感受到很多人对白血病的无知和对患病儿童的歧视。 “白血病患儿康复后回归校园、回归社会,困难重重。 ”行医多年,王宁玲记不清多少次被学校要求出具“白血病不会传染”“摔伤不会流血不止”“孩子发烧与学校无关”等医学证明,很多家长告诉孩子“别跟他玩,他有白血病”。这种歧视甚至会持续到孩子成年,影响到就业、婚恋和人际交往。
  “不剃光头就不能献爱心、做公益吗? ”大学生的“光头挑战”也受到一片质疑。实际上,从轰动世界的“冰桶挑战”到“饥饿24小时”、感受残疾人出行难的“一起·善行”,几乎每次大型体验式公益活动,在抓住公众眼球的同时都伴随着“作秀”“哗众取宠”等批评和质疑声。
  “我们不否认有作秀的成分在内,我们正是希望以这种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也欢迎提出质疑的人能抽出时间了解我们,加入我们。 ”面对质疑,安徽省生命小战士会执行主席毕文双回应。
  采访中,不少光头志愿者坦承,自己参加“光头挑战”时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觉得自己能做到,并且对白血病患者有帮助,就去做了。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捐款捐物我们没能力,但剃头发可以,身体力行总比坐而论道要有意义。 ”志愿者张修语说。
  “为善而秀”期待更多支持
  面对体验式公益活动到底是热心公益还是哗众取宠的争议,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要把有创意的公益活动和纯炒作或借机敛财的“伪公益”区别开来,真正的“为善而秀”值得肯定,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理解支持。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即使是出于爱心发起的公益活动,爱心本身也是一种‘功利心’,我们称之为人文精神,西方称之为宗教情怀。 ”王云飞说,撇开一切功利思想,纯而又纯的公益动力,几乎不存在。他认为,就“光头挑战”活动本身而言,要区别志愿者是为了白血病孩子在作秀,还是借助白血病炒作自己,“如果含有商业目的,更要谨慎看待,看其运作是否规范,扣除成本后的收益是不是完全用到了白血病孩子身上。 ”
  由于至今未在民政部门注册,安徽省生命小战士会没取得合法资质。 “注册NGO,协会运作管理肯定会更加规范,募捐渠道会更多。但是注册NGO需要固定场地、注册资金,还要聘请专人管理,我们做不到这些。 ”毕文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次“光头挑战”虽然只募集到1400元,可成本极少,扣除少量印刷宣传材料费,还有一大半资金可以帮助白血病患儿。而NGO组织运行成本较高,像这样的活动,把爱心捐款全贴进去还不一定够,这也是他们迟迟没有注册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两年,“小战士会”募集白血病患儿救助资金总额达400多万元,每年有100名左右的患儿获得救助。毕文双说:“志愿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主要在业余时间做公益,募集善款由安医大二附院财务部门免费代管,并由医院向患儿发放。 ”
  “‘体验秀’把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时尚、有吸引力。但同时,如果发起‘体验秀’的民间公益组织没有合法身份,或是在活动策划、善款使用等方面操作不规范,又会让人担心。”安徽远致律师事务所刘夕礼律师建议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把日渐风行的体验式公益活动纳入监管范围,督促其规范运作,使善举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延伸阅读
  体验中践行公益
  ◎饥饿24小时
  今年首个国家扶贫日(10月17日)来临之际,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社会发出“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倡议书,邀请参与者24小时不进食体验饥饿,以表达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关注。 10月16日这一天,4名志愿者戴上印有“饥饿24小时活动”图标的口罩,倡议大家体验饥饿活动支持扶贫。 “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最早由国家粮食局在2012年世界粮食日首次发起,目的是倡导爱粮、节粮的意识。
  ◎冰桶挑战
  炎炎夏日,一桶冰水当头倒下,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跟桑德博格、亚马逊的贝索斯、苹果的库克等,全都不惜湿身入镜。这个为渐冻人症患者募捐的“ALS冰桶挑战”公益活动,在短短两周内风靡全美,并很快席卷全球。我国小米、优酷、华为等知名企业大佬也相继参与。
  ◎一起·善行
  “如果你被黑暗闭目、如果你身体残损、如果你无力言说,你有信心行走多远? ”今年6月,由凯德集团发起的“一起·善行”体验式公益行走活动在上海来福士广场启动。参与者在2小时内完成10公里的行程,并在行走过程中体验盲眼、聋哑等残障人士的生活状况。活动所得善款将全数捐给同城弱势儿童机构。
  ◎关爱之旅
  今年10月,成都长虹家园公益服务中心首次实施体验式公益活动——“致力为公·心系鲁甸”大型公益巡演暨大凉山贫困残疾人关爱之旅活动,带领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到需要帮扶的地区实地体验。志愿者们在4天的活动中,为鲁甸地震灾区儿童送上音乐演出,考察大凉山贫困残疾人生活状况,将此前通过义捐义卖等筹集购买到的爱心书包分发给灾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