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向上向善”好青年苏佳灿的从医报国路

19.06.2015  15:11

  20年前从福建走出的理科学霸,选择了一条从军报国路。20年过去了,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全能手”。披上绿军装,他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吸氧为患者手术,是共和国坚定铁血卫士;走进实验室,他积极研发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生物材料,是医学前沿科技的探索者;站上三尺讲台,他首创起承转合教学法拿遍各种教学奖项,是学生心中的金牌名师。

  苏佳灿在汶川抗震救灾现场。苏佳灿供图

  他头顶军人、医生、教师、科学家的称号,他就是“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上海市第十七届十大杰出青年”、“总后十大爱军精武标兵”,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 医院 创伤骨科副主任苏佳灿。

  勤奋苦读源于军医梦想

  出身在中医世家的苏佳灿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从5岁开始,父亲就让他每天早中晚背诵《中药汤剂》背不下来不允许他吃饭。6岁时,偶然一次机会让他遇到了解放军叔叔就地扎营,从此“军人”的梦想在他脑海里扎根。

  在高考时,他的成绩超过清华北大分数线4、50分却没有选择清华、北大,而是背上行囊一个人来到了黄浦江畔的军医成长的摇篮——第二军医大学。大学五年为了学业他读了大约十米厚的书,一有时间就泡图书馆,最终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被保送。

  为了实现将来可以救助更多战士的梦想,他选择了创伤骨科专业,又因骨科生物力学研究方兴未艾,为了获得更多生物力学的前沿知识,苏佳灿骑着自行车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参加研究生课程。每天骑行40分钟,每周四个来回,就这样,他坚持了将近五年的时光,直到到博士论文完成。还成功撰写了国内乃至全球第一部《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

  图书出版之前,苏佳灿带着初稿,分别到重庆、天津和北京找当时国内四位骨科权威专家审阅。卢世壁院士、王正国院士、郭世帗教授看过之后都赞赏不已,欣然题辞。85岁高龄的中国创伤骨科奠基人王亦璁教授主动为苏佳灿撰写序言,并在苏佳灿博士毕业时亲自飞到上海担任他的答辩委员会主席。

  这部书也不负众望,被钟世镇院士定位为物理人计划的主要代表作。这无疑是对一个孜孜以求科学真谛的研究生最大的褒奖。

  扎根临床 16年坚守救死与扶伤

  “20年前,当我面对人生一次重要选择,在救死扶伤和献身国防精神感召下,我毅然选择了第二军医大学,只为穿上橄榄绿,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服务军民的人民军医。”20年过去了,苏佳灿实现了成为人民军医的梦想,留下了近1万例的手术、近10万人次门诊的成绩单。

  11年前苏佳灿毕业留在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 医院 工作。一个凌晨,急诊室来了一位非常“惊悚”的病人。一位来自江苏的小伙子。他在骑摩托车去朋友家途中发生意外,一根钢筋从他的右腹股沟中部戳入,自右臀部肛门旁穿出,他被牢牢钉在了螺纹钢筋上,无法动弹,就犹如糖葫芦串最中间的那颗糖葫芦,现场十分惨烈,消防人员只能用电焊通过高温切断钢筋救下他。从江苏盐城到上海,300多公里的路程,沿途没有一家 医院 敢接诊,这个28岁的小伙子被三次推进手术室,又三次被推出手术室,来到长海 医院 找到苏佳灿问:“医生,我还有救吗”,苏佳灿看完后说:“没事儿,你到了长海 医院 就有救。”

  “当时我正好担任住院总医生,看到患者的情况,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想也没想就立即安排了手术。”经过术前非常周密的全院会诊,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以及如何防范都提前推演。经过多科联合、1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把患者身体里的那段近一米的钢筋完整地取了出来,一条年轻的生命保住了。

  “以后这个小伙子每年都会回到 医院 来看我,并且都是带着妻子种的蔬菜来看望我。”

  “做医生该有担当,不能因为怕风险就放弃病人。”在苏佳灿看来,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基本职责,还应该为患者考虑更多。2008年,刚刚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副教授的苏佳灿主动请缨加入医疗队,千里驰援奔赴四川。

  那年,汶川地震中抗震英雄刘冬为挽救战友被倒塌的废墟压了72小时才被救出。“当他从四川成都送到长海 医院 时脸色白的像一张纸,眼皮时而吃力地翻开两下,左腿已经截肢。”面对病情危重的战友,苏佳灿主动申请担任他的主治医师,在之后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天24小时镇守病房,经过51次全院会诊,30多次的手术,终于将刘冬从死神的手中拽了回来,他逐渐可以坐上轮椅、带上假肢成功站立起来。“那时,上海的头条标题都是一样的,刘冬站起来了。”

  “6年过去了,现在的刘冬不仅已经结婚,而且已为人父,家庭美满。”苏佳灿很欣慰。

  20年来,他跑遍4000里青藏线,完成青藏高原首例“股骨微创内固定术”,为105岁高龄老人进行髋部骨折手术,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微创技术,半小时后阿婆便行动自如,创造医学奇迹,成为生命守护者。

  在上海,凡是80、90甚至100多岁的老奶奶需要医治时都会去长海 医院 找苏佳灿治疗。

  “当105岁的老阿婆五代同堂80多口人一起来到门诊特意感谢我时,顿时觉得所有的坚持和担当都是值得的。”苏佳灿说。

  岗位诠释责任使命与奉献担当

  20年前,他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第二军医大学,5年后毕业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后又博士毕业留校,进入工作岗位,他更是冲劲十足,31岁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副教授。

  “因为我相信一个好老师,可以带出一大批好医生!”担负教学任务后,苏佳灿注重创新。为了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医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他打破常规创立了“起、承、转、合”的课堂教学法,认真打磨每一堂课,凭着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的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曾在总后勤部院校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

  “但作为一名老师,我想我更看中的不是这些荣誉本身,而是学生对我的喜爱。”苏佳灿告诉记者。

  苏佳灿一直认为教书育人在医科学校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又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临床医生的接班人。否则,未来谁为我们看病呢?”

  除了教师,苏佳灿更是一名深怀公益心的医生,2013年8月,他跟随总后专家服务团行走青藏线,为沿线哨所官兵送医送药,“3000里青藏线沿途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一直认为,比送医送药更重要的是留下好的理念和技术。

  至今令他难以忘记的是在拉萨总院骨科为一名外伤骨折患者手术的场景,当时的苏佳灿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连续的腹泻、喷射样的呕吐、什么都吃不下,只能间断挂营养液;动作稍大就喘不过气,就停下来吸吸氧。”但是苏佳灿知道,不管高原反应多么强烈,身上肩负的任务还是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到了手术关键步骤,每完成一步,都是如此的艰难。平时一个小时的手术他整整用了三个小时才顺利完成。“当我圆满完成手术示范和带教,走出手术室的时候,手术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感受到,能够在高原上为高原官兵和人民带去医疗技术服务何尝不是一件光荣而又让人欣慰的事情呢?”苏佳灿说。

  科技攻关十五年坚持传承与创新

  毁损伤是一个非常难以攻克的临床难题,这方面的研究平时可以服务老百姓,战时可以服务军队。

  紧邻长海 医院 有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宝钢和最大的造船厂,工人被钢锭等重物砸伤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寻找到一种治疗手段,保护这些毁损伤患者的肢体呢?

  为了研究出适合毁损伤的骨科耗材,31岁那年,苏佳灿跑到华东理工大学去当材料科学的博士后。这种选择令同行大跌眼镜。

  很多同行都想不通:“好好一个专家教授,去学什么材料学?看病都忙不过来,还去读闲书?”苏佳灿要读的,不是“闲书”。他是去“圆梦”的——要制作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的生物植骨材料。

  很多百姓用不起进口的骨科耗材,但在骨科,除了进口材料,啥也没有,“我想发明便宜的骨科耗材”。

  过去6年,苏佳灿坚持往返于上海东北角的长海 医院 和西南角的华东理工大学,目的就是研究骨科耗材。“现在,我所带的科研团队,是国内医用材料领域崭露头角的生力军,不仅在去年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还与韩国、美国、以色列专家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合作。”今年4月份,上海成立以苏佳灿作为主任的中韩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同时为了实现帮带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培养更多好医生改善西部医疗环境,苏佳灿于今年5月成立了全国唯一一个医师志愿者联盟,这些都是因为苏佳灿有一颗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之心。

  目前,苏佳灿领衔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17项,科研基金超过1000万元。10多年前在博士毕业前他撰写的《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那时,他想要用计算机来设计模拟人体骨骼,并希望藉此制作替代人体骨骼的新材料,“但那会儿经费不够,没坚持下来”。

  现在,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苏佳灿又捡回了以前的研究。他有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用自己研制的骨科材料“打印”出与人体骨骼高度吻合的替代骨骼,这将为骨骼创伤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军人、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我希望通过自己去传递一份信念,一种力量。”

  军人的使命在于担当奉献,医生的使命在于救死扶伤,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在于科技报国。

  6月8日至6月18日,苏佳灿作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奔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基层与青年分享心路历程,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每场分享他都会说:“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勇于担当,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豪情,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看到希望。”(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原标题【 医者仁心“向上向善”好青年苏佳灿的从医报国路 】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
全国“三区三州”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
  记者从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13日,随着平均海拔5049米的西藏措勤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段导线展放工作顺利完成,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中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主体进度已完成76.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