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回家》专题学术研讨会侧记

16.01.2015  11:27

写台湾老兵落叶归根的故事

吕剧《回家》从2009年开始创作,主人公函子在娶亲当日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后随部队进台湾,但他一直未放弃回家之路,并答应帮助身边老兵们完成送骨灰回乡的遗愿。该剧取材于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秉涵的真实故事:在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20多年间,原籍山东省菏泽市的台湾老兵高秉涵无数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义务护送百余位旅居台湾游子的骨灰回大陆安葬。

山东演艺集团董事长、时任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在电视上看到高秉涵的感人事迹,当即萌发将其创作成吕剧的想法。其后,段雨强与主创人员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查阅资料,与回乡捐建小学的高秉涵交谈,并赴台湾采风,《回家》剧本初稿就此出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落幕后,主创人员全力投入该剧排练。2014年3月,《回家》首演即感动了专家与观众,并于同年5月参加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11月入选首届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目创作资助项目。

在与高秉涵老人交流过程中,他反复提及的“想家”让编剧刘桂成印象极为深刻。他说,高老想大陆的家和娘,忍不住时会跑到海边趴在石头上哭。赴台采访期间,刘桂成发现在高老办公室的档案柜里也放着骨灰坛,这让他再一次被震撼。上述细节对《回家》剧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回家》全剧的发展用函子自述方式串联起来。导演卢昂说,主人公自己叙述可强化送骨灰回乡的行为意义。他认为:“吕剧现实主义的朴素风格,有助于塑造鲜活生动的角色,同时也能表现对主题的诗化追求。”

开掘人性中的真实与美好

国内戏曲中以地方戏形式写台湾老兵的题材并不多见。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认为,《回家》属于“题材首创”“艺术独创”,在现代戏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回家》写以函子为代表的台湾老兵对故土的思念,写得刻骨铭心。”季国平说,该剧用独特方式以结构、人物、演员各方面表达乡愁,属于艺术层面的独创。

戏曲是抒情艺术,如何通过故事的选择开掘出人性美好的一面,对于提升观众审美情趣非常关键。《回家》第一场戏中,函子在娶亲时被以“瘸连长”为代表的国民党军抓壮丁,但此处编剧和导演并未将“瘸连长”丑化,而是让他以一个遭受战争苦难的悲剧人物出现,其“当兵吃粮不忘爹娘”的台词颇让现场观众动容。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教授傅谨认为,“瘸连长”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

全剧最后一场,函子回到故乡与守候他50年的妻子芥兰见面。芥兰打开柜子,满满的、带着芥兰相思之情的“福万”倾泻出来,极具震撼效果。“福万”由麦秆折成,是旧时菏泽农村青年表达爱情的信物。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戏剧评论家孙豹隐认为,“福万”道具的使用很成功。《回家》以地方戏形式写地方的人、事和风俗,将戏剧冲突与情节完美统一,说明艺术之根在于文化。

戏曲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样本

对于《回家》,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直接参与表演的演员。函子的饰演者谭连华已年过半百,排练过程中,他完全融入戏中,切身感受主人公的命运遭际,数度哽咽,一个月瘦了10斤。一些年轻演员也通过查阅资料,尽力感悟原型人物的不幸遭遇。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王蕴明看完《回家》后说:“演员们是在用心演戏。”在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看来,演员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这出戏写出了主人公对家国的思念,其文化归依的主题概括是准确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回家》所表达的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体现,有利于民族凝魂聚气。”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不断档,关键靠文化。《回家》就是在写文化。”仲呈祥说,主创人员抓住了艺术本质去写情,在艺术层面保持了该剧的长久生命力。

“当代戏曲艺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应反对盲目创新。”季国平认为,戏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应认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利形势,防止戏曲被边缘化。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表示,山东有关方面将听取专家和观众意见建议,对《回家》进一步加工修改提升,并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