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很多数据 影视剧依然没有佳作

12.02.2015  14:48

    如果说两年前所谓《纸牌屋》的“大数据胜利”还是很有噱头的新概念冲击,转眼进入2015年,影视圈的“数据论”已科学感扫地,成了众人皆可利用的廉价工具。一个“文科班”,竟然风靡起了“技术流”,言必拿数字说事,原以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去忽悠热钱、土豪,也就罢了,可很多编剧、导演、制片人说着说着自己倒有些真糊涂了。

  比如演员。风头最劲的当属“小鲜肉”,即年轻帅气的新偶像,再大腕的“实力派”都不得不暂避风头。人气不俗的钟汉良、刘恺威、吴奇隆也得自诩“老鲜肉”方显不落伍。无论是黄金档热播剧、上档的电影、竞争激烈的各家春节晚会,仿佛拥有了鹿晗、吴亦凡、TFboys等等,一夜之间就拥有了必胜武器。事实上,据观察,当这些明星出现时,除了包围他们的热情粉丝,旁人大多并不认识眼前“炸点”是何方神圣。由于代沟、文化差异等天然鸿沟,非粉丝除了被“安利”到,不仅很难理解他们的好,恐怕也没心情欣赏。粉丝数、微博转发量、评论数,就算是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只是说明他们的存在迎合了青春期躁动的表达方式。市场上很多人追捧这样缺少作品、纯粹因为看起来很红而“红”的明星,说好听了是放下身段迎合市场,只要观众喜欢的就要理解、接受,但实际上并不能掩盖内在的盲目性。   比如电影。即将到来的大年初一共有7部影片同步上映,谁能在轰轰烈烈的大战中胜出?有关方面近日发布了所谓第一份电影行业大数据报告——根据观众在2014年看过的电影,分析出某部春节档影片的潜在观众,进而大致判断春节档的票房胜负。比如《狼图腾》和《钟馗伏魔》两部电影的潜在观众,2014年分别看过的影片类型是泾渭分明的,前者的片库有《一步之遥》、《归来》、《黄金时代》等文艺片,后者则是《白发魔女》、《四大名捕》、《黄飞鸿之英雄有梦》等魔幻武打类型片。这样的数据分析固然有它的设计原理和科学路径,但是对个体来说,面对这样被“分析”,还是不禁哑然甚至有一种错乱感:本人去年的确看了《一步之遥》、《归来》,但心目中悄悄拟定的春节合家欢首选是《爸爸的假期》,难道我错了?应该去看《狼图腾》才是灵魂对我真实的召唤?就像之前微信朋友圈根据所谓“大数据”分析定向推送了首轮广告后,各种收到和没收到都是一头雾水,进而生发出脑洞大开的搞笑解析。“大数据”飘在云端,却近在眼前,它妄图指导我们的行为去市场想去的方向,可惜并没有这样的魔力。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研究了这么多数据,为何却原创不出令人信服的作品?数字只是一个结果,围绕它的争论只可能是抵达的途径。可惜走得太远,忘记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