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山东文化事业前进的号角

03.01.2016  10:08

  2015这一年,是山东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一年。深入挖掘和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正式出台山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探索形成“五位一体”非遗保护工作模式,全链条扶持推动舞台艺术繁荣,文化产业渐成“支柱产业”,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空前,对外文化交流打出“山东名片”……一系列工作为建设山东道德文化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夯实了基础。

  2015这一年,是山东文化事业走出“山东特色”道路的一年。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好山东的文化资源优势?我省尝试通过古籍发掘整理研究、东夷文化溯源、齐鲁文化重大题材艺术创作、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及展示等“四大文化传承”展示工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同时,创新性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载体。以尼山书院建设为例,我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现代图书馆和传统书院有机结合,在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让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接地气、入人心,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基础。

  2015这一年,是山东文化事业开创“山东标准”的一年。2015年6月,山东省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山东实际制定出略高于国家标准的“山东标准”。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实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山东标准”。

  2015这一年,是山东文化事业促成“山东模式”的一年。2015年12月1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这部具有山东特色、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为加强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15年底,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73项,位居全国第二位。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建立起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人本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多项措施,形成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赢得广泛赞誉。

  2015这一年,是山东文化事业“持续繁荣”的一年。十艺节后,山东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艺术创作生产的稳定政策,保障艺术创作生产的“持续繁荣”。2015年,我省继续推行繁荣舞台艺术的“4+1”工程。包括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及京剧扶持工程、山东省优秀保留剧目工程、山东省舞台艺术英才培育工程,以及支持鼓励我省优秀剧目、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重大艺术比赛和评奖活动的激励政策。全省新创作及加工修改剧目达100部,其中包括83部大戏和17部小戏。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大批爱国主义题材的舞台精品剧与观众见面。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18台新创作优秀剧目走上舞台,多个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大赛和全省群众文艺作品展演同时举办。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十二五”,山东文化工作成绩斐然。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展望新的一年,依然荆棘满地。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推动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如何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系列的问题还亟须在工作中解决。

  新的2016年,是锐意进取的一年。让我们吹响奋进的号角,砥砺前行,努力攀登山东文化事业发展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