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惨案”88周年 记者探访多处曾见证日军暴行之地

04.05.2016  17:06

  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原驻地,如今变为宿舍楼。

奎虚书藏,曾举行侵华日军山东战区签降仪式。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郭尧 摄

  今年是“五三惨案”发生88周年,每到5月3日,济南上空凄厉的防空警报声鸣响时,总会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炮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年代。这一天,会有很多单位、学校和市民,来到五三惨案纪念碑、蔡公时纪念堂等代表性地点,或寄托哀思,或教育下一代勿忘国耻。其实,当年日军实施暴行的地方,在泉城还有不少,记者探访多处发现,它们大多现已被赋予新的功能,但无论如何使用,它们都是人们不能忘却的纪念。

  蔡公时纪念堂每年“五三”接待参观者五六百人

  在经四路与小纬六路交界口西南角,伫立着一座2层小楼,这里的建筑风格颇具西洋韵味,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通过门外挂着的牌匾,人们可以知道,这里叫蔡公时纪念堂,也是“五三惨案”中蔡公时的殉难地。

  5月1日下午2点多,记者走进这栋小楼,蔡公时纪念馆位于2层。场馆正中央,肃立着一尊蔡公时的半身铜像,背景墙上方还写有“外交史上第一人”字样。

  其实,这座建筑正是当年蔡公时的办公地山东交涉公署,他也是在这里被日军残忍杀害的。直到2011年5月3日,蔡公时纪念馆维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次年5月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

  记者看到,平日馆内参观者并不多。“‘五三’当天人会多一些,很多单位和学校等团体组织来参观,有的单位更是每年都来。”根据场馆参观记录显示,去年5月3日,纪念馆参观者达560多人。

  工作人员表示,纪念馆开放4年来,对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年轻人,通过了解先烈的事迹,也能从中获得感悟。

  奎虚书藏见证国人扬眉吐气的地方

  在大明湖游人如织的雨后,从西南门东侧一个小入口进入园区,跨过一座小桥,便能看到一座红色砖墙的2层建筑,它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奎虚书藏。

  这里始建于1934年,当年作为山东省立图书馆的藏书楼,主要用途即藏书及阅览;但说起它的另一个身份,不少人会立刻肃然起敬。1945年,曾作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部大礼堂使用的奎虚书藏,举行了侵华日军山东战区签降仪式。

  如今,作为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这里仍为市民提供读书借阅服务,但与其他图书馆高端大气的现代气息不同,一进入这座小楼,似乎有种氛围让你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打破这里的宁静。

  对市民开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1层,包括普通阅览室、老年人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不少阅读者坐在书桌前专注地阅览书籍。

   正谊中学遭炮击中弹数枚 补红瓦铭记国耻

  同在大明湖景区南岸,位于大明湖路与县西巷交界口西北角,还有一处历史的见证者,它就是正谊中学,它是济南公立十七中的前身,后又改为济南艺术学校。

  这处建筑隐藏在一片树林之中,从景区内很难看到它的全貌;如果从外面的大明湖路经过,则能看到一处墙体为淡黄色的2层小楼背街而立。

  1928年五三惨案时,正谊中学未能幸免于难。这栋楼曾遭日军炮击,中弹数枚,学校被迫停课。第二年春天复课后,创始人鞠思敏特意将中炮的地方补上红色瓦片,将此红色喻为死难同胞的鲜血,以此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现在,小楼西侧围墙的大门上方,挂有上书“司家院”的牌匾,一侧还挂着山东联合大学文化交流中心的牌子。与外界游人熙熙攘攘的热闹相反,院墙圈起了一块安静的世界,无论是否有人知道这里的前世今生,它自岿然不动。

  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原驻地如今变为隐居陋巷的宿舍楼

  5月2日上午,济南市区飘起小雨,经五纬九路向南100米的一条胡同道口,烧烤摊已经开始准备炭火,袅袅青烟升起。紧邻烧烤摊,一处墙体破损,形成不规则的“大门”,从这个大门进入,可以看到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楼。这座看似并不起眼的老楼,曾经却是济南的一个“梦魇”:日军侵华期间从事细菌战研究的部队就在此驻扎。

  这是一座3层高的老楼,斑驳的墙体承载着半个世纪的记忆。青石台阶已有些光滑,楼前一处牌匾提示着这座建筑的“特殊身份”: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原驻地,是济南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牌匾下的提示牌揭示此处触目惊心的历史:从1938年到1945年,日本细菌部队“一八七五部队”又称“北支那防疫给水部济南派遣支队”,曾驻扎此地进行细菌战实验。这里曾设有事务室、药室、水质检查室,还设置培养、生产细菌的细菌室和培养器制造室。许多中国军民被带到这里作为鼠疫、伤寒、霍乱等病菌的人体实验对象。

  如今,这座曾经的“魔窟”已变成寻常宿舍楼。楼道里摆放着鞋子、自行车等杂物。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老人说,他和几名住户是附近磐石宾馆的员工,刚搬来此处居住,至于这段历史尚不了解。

  新华院旧址静默小院曾是惨绝人寰“集中营”

  “新华院”这个名字,对于不少济南市民还很陌生,这个听起来有些“文艺”的名字,在日本侵华战争年代是一处惨无人道的“集中营”,是日军关押中国战俘的地方。

  5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天桥区堤口路91号(济南第六职业中专)院内,经过一片小树林,通过一个白色的圆形拱门,记者找到了“新华院旧址”。这是一处安静的院落,北侧的平房上挂着“新华院旧址”的牌匾,标志出这是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遭遇:日军对中国被俘、被捕军民进行奴化教育,强迫从事各种奴役性劳动,供挑选去东北和日本的劳工。当地群众称之为“阎王殿”。据不完全统计,“新华院”前后共关押过3万余人,其中被折磨致死者有1.7万余人,送往日本等地充当苦力者有1万余人。

  琵琶山万人坑遗址日军残暴屠杀抗日军民的罪行铁证

  南辛庄西路138号试金集团厂区内,有一块工厂职工集资建立的“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还有一块“琵琶山万人坑遗址”碑,立于厂区南侧的空地上。这里记录着日军侵华的铁证。

  琵琶山万人坑位于西部琵琶山下。东西长42米、南北宽40米,占地1680多平方米。抗战期间,日寇强迫当地居民在琵琶山下挖坑造墙,修筑堡垒,并在1940年冬至1945年秋之间,在这里多次残暴屠杀抗日军民。有的被当做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做拼杀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浇上煤油烧死、有的被活埋……

  5月1日,记者找到琵琶山万人坑遗址,已是傍晚时分。从南辛庄西路138号院西门进入,第一个路口右拐不远处,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周围绿植将这棵松树围挡起来,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便安静地伫立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