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商河农村婚宴保留百年风俗 喜事成全村头等大事

16.02.2016  13:28

村民老郑的儿子结婚(视频截图)

原本穿戴整齐的公公婆婆脸上被抹上锅底灰(视频截图)

放完了礼花弹,最先上桌的是六盘点心。(视频截图)

婚宴上的大菜都是提前准备好了的,婚礼当天在大锅上蒸着(视频截图)

  在济南市商河县的农村,除了过年吃各种好吃的,还有件事一定会吸引全村人的注意,那就是——办喜事!每当那时,主人家就会大摆筵席,邀请亲朋好友齐聚一堂。

  一进商河县郑路村,看见喜庆的彩虹门,便可以知道村里今天有喜事。村民老郑的儿子郑旭东今天结婚,虽然儿子在外地工作,但成家结婚宴请亲朋,还是由父母在家操办,这是商河县几百年来留下的风俗。

  婚宴需要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有专门出租的,前一天就准备好了。如果婚宴在家里摆不开,还可以借用邻居家摆酒席,这也是当地的风俗。

  到晌午头,婚礼开始了。出乎记者的意料,在婚礼现场,原本穿戴整齐的公公婆婆,脸上被抹上了锅底灰,但他们毫不计较,反而乐呵呵的。老郑说,在这里,喜庆的事儿都要这样闹。他说:“现在儿子娶了媳妇,家里添了一口人,自然要闹一闹。”

  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从军说:“商河县的闹婚跟最古老的抢婚习俗有关,过去的结婚为什么叫婚呢,婚是晚上结的,之所以要在公公婆婆脸上抹灰,在过去很可能他们是抢婚的主谋人。”

  据了解,闹公公婆婆这种习俗,流行在山东北部,这个地区恰好也是山西移民最早聚集的地方。也就是说,这种习俗很可能是黄河流域西段带过来的。如今郑路村的婚礼上,闹公婆则是为了图个高兴吉利。婚礼仪式结束后,喜公公老郑洗把脸,赶紧忙活着去安排坐席,正对着门口的地方是上座,要让家里的长辈坐。

  办婚事,不光是老郑家的大事,也是村里人的大事。为了准备这场婚宴,4位村里的大厨已经准备了4天,帮忙上菜的三十多个人也都是村里人,几十年来,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在郑路村,一家办酒席,百家来帮忙的习俗一直传承了下来。一位大厨说:“我们村里就是这样的习俗,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村都会去帮忙,不会收取任何报酬。”

  在商河,喜宴上讲究“六顶六”,指六碟点心、六道素材和六道荤菜。放完了礼花弹,最先上的是点心。客人落座后,厨师上锅炒菜开始忙碌起来。

  新媳妇是济阳人,今天出嫁时,还带上“喜火烧”到婆家分给亲戚,这是沿黄的一种习俗。至于喜宴上的大菜,都是提前准备好了的,在院子里的两口大蒸锅里蒸着,无论是鸡鸭鱼肉还是炖排骨炖牛羊肉,都是量大实惠,口味厚重,尽显山东人朴实与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