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在中国——九旬俄罗斯老人的传奇人生

18.01.2017  11:03

  91岁,来华84年,刘墨兰或许是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俄罗斯人。她生于俄罗斯北部城市沃洛格达,有着蓝绿色的眼睛,斯拉夫人的面孔;如今却生活在山东淄博的农村,俨然已成一位亲切的中国大娘。

  生于1926年的刘墨兰俄文名叫尼娜。从战争的硝烟中一路走来,她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和风风雨雨。老人未曾生育,收养了一儿一女,如今丈夫、女儿、女婿、儿子都已去世,她与儿媳共同生活,安享晚年。

  生于乱世 缘定中国

  春节前夕,记者一行来到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一处普通农家院,尼娜早早站在门口迎接。

  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老人用俄语热情地跟客人打着招呼。

  花棉袄、毛线帽、黄丝巾,穿着虽与中国农村老太太并无两样,但高鼻深目、蓝色的眼睛仍向我们讲述着她那不同寻常的过去。

  尼娜的父亲是中国人,祖籍河北邢台,在苏联做小生意时与俄罗斯姑娘丽达相恋并结婚,育有两个孩子:尼娜和哥哥。

  7岁时,尼娜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伊犁。17岁那年,结识并嫁给了国民党空军地勤秘书刘春书。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转于中国各地。父母和哥哥都在战乱中失散,不知所终。

  那时候到处都在打仗,哪敢回家呀?后面有人端着枪,不敢回头,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尼娜回忆道。她的手里没留下一张亲人的照片,已经记不清父母的模样。

  解放初期,尼娜随丈夫回到其山东老家,此后一直在淄博农村生活。

  如今,尼娜对老人而言更像是一个小名。在这里,她叫刘墨兰,丈夫特意选了一种寓意高洁的兰花来为她取名。

  尼娜还会说、会写简单的俄语,能用俄语准确地说出自己出生的苏联小村庄瓦赫涅沃,但儿时的记忆也仅限于此。来中国后,她再也没回过俄罗斯。

  我早就成了中国人了,我也不想回苏联(俄罗斯),在那儿很难找到亲戚了。这里才是我的家!尼娜说。

  为爱相守 痴心不改

  在漫泗河村,务农生活既简单又快乐。尼娜说,夫妻两人没吵一回嘴,没打一回架,丈夫比她大20岁,总是让着她。

  儿媳王文凤告诉我们:公公非常有风度,性格稳重,脾气好,说话有策略,从不说重话和气话。他每天从村里上班或干农活回到家,就做好饭等婆婆和孩子回来。

  刘春书既是尼娜的丈夫,也是她的老师。刘春书有文化,在村里当过会计,后来又在学校教课,尼娜就跟着一群孩子学习汉语。放了学,丈夫在家里手把手教她认字写字。

  后来,丈夫患病致半身不遂,尼娜不离不弃照顾了他15年。为了给生病的丈夫解闷,尼娜用干苦力攒下的330元钱给老伴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电视绝对是个稀罕物。

  为增加收入,当时快60岁的尼娜四处找活,砸石头、抬砖胚、缝衣服、甚至推鸡粪。&ldquo推一车350斤,能挣3块5毛钱。那段时间,我什么活都干过,也没觉得有多苦。只要干点活,就能弄出吃的来。日子虽艰难,但坚强的尼娜为了自己的家人挺了过来。

  1989年,丈夫撒手人寰。前些年,女儿、女婿和儿子也相继去世。尼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悲伤。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老人说现在凡事都看淡了、想开了,不如多干点活,好好替他们活着。

  乐观开朗 以歌为伴

  在村里人眼中,尼娜是一个勤快、要强而且开朗的人,遇到谁都乐呵呵的。

  有人问尼娜长寿的秘诀,她总是说:我没啥秘诀,吃啥都行,就是爱干活,不好生气!有人劝我去敬老院,我不想去,去那儿没活干,自己活动活动多好。

  也许正因为闲不住,老人才能如此高寿。除了白内障和心脏上的一点小毛病,尼娜的身子骨还很硬朗。前不久,一家医疗机构免费给老人的右眼做了白内障手术。你们看,医生为了做手术,把我眉毛给剃了!尼娜打趣道。

  采访中,老人乐观、开朗、热情的性格感染了每个人。端茶倒水,削苹果,不停往客人手里塞吃的,尽管年事已高,但她的手脚还很麻利。

  除了干活,唱歌几乎成了尼娜唯一的爱好。从中国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苏武牧羊》,到苏联歌曲《喀秋莎》《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老人张口就来,一首接着一首。唱歌时,她满脸的皱纹都漾着光彩。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这是尼娜最爱哼唱的苏联歌曲《喀秋莎》。近年,陆续有俄罗斯人来看望老人,老人每次都跟他们唱这首歌。

  我现在嗓子不好了,早些年比现在唱得强。一块干活的人都喜欢听我唱。老人说着得意地笑了起来。

  晚年幸福 终老山东

  两个多月前,尼娜度过了90岁生日。生日过了三次:村里、家里、社会爱心人士分别为老人庆祝九十大寿。这两年,由于来探望的人越来越多,老人床前摆上了两排小凳子。冬天怕客人冷,尼娜给每张凳子都铺上垫子。

  提起孩子们,尼娜说:他们对我很好。我生病的时候,都是儿媳照顾我,孙女和孙女婿给我买药,还送来炖好的肉、排骨、猪蹄。年关将近,她盼着孩子们来大团圆。

  老人还说,现在区、镇、村里给她发补助金,经常也有人来探望和送慰问品。南定镇副镇长胡晓晨介绍说,老人的各项补助加起来,一年收入超过9000元。新的一年,加上高龄补贴等补助,每年补助金能达到12000元。

  生活很好,你们太关心我了,我太有福了!老人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说,自己活到这把岁数,也没什么大的心愿,哪儿也不想去,就想留在自己家里,干点喜欢干的事。

  采访结束后,老人一直将记者送到巷子口。从漫泗河村出来,老人挥手告别的微驼身影在眼前不断闪现,她苍老但依旧动听的歌声萦绕在耳边。老人咏唱的不正是自己吗?那个痴情的喀秋莎,在中国吟唱着自己一生的传奇。(记者刘恺 王子辰 李奥)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